阳光明媚、树枝摇曳,珊瑚石搭建的二层小楼内,电脑、沙发、书桌,一应俱全,木质仿古书架上摆放着4000多册图书。这是笔者日前在广西涠洲岛上见到的海岛智慧书房。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像涠洲岛海岛智慧书房这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国已经超过3.35万个。
一个个“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凭借“颜值+内涵”的出圈,靓了城乡、润了民心,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暖心地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但中小型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于此而言,让身边的“文化客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既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时之举。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就新在颜值高、设计感强,且灵活丰富。一方面,“才貌双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往往能够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和亮点,不仅有着“以文促旅”的力量,也提升着城乡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这些星罗棋布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艺术即生活”的理念真正带到城乡和居民身边,彰显着文化地标的公共与公益属性。
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增强文化设施的群众性、便利性、服务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断涌现是近年来公共文化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表征,也彰显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继续深化。建设方式和运营机制更成熟、空间功能更多元、人文内涵更隽永、受众参与更方便、空间更有品位,服务提质增效……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与落地可能。 邓海建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