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往往是最困难的事。
高看自己会摔得很惨,低估别人会败得很快。有本事的人不炫耀,有涵养的人不高调;有素质的人不计较,有修为的人不暴躁。
摆正自己,脚踏实地,做到心中有尺,做事守分寸,人生才能行得更稳。
1
摆正位置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就像一艘在海中行驶的船,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不仅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还会有沉没的危险。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替晏子赶车的车夫,身材高大,长时间跟随在不足六尺的晏子身边,感觉自己的身份都变得高贵起来。
每次驾着高头大马赶车外出时,他总是十分得意。对待其他仆人也常常盛气凌人,引来了很多的不满。
有一天,车夫的妻子看到了他赶车的样子,心生闷气,车夫不解,上前问讯。妻子说:“晏子贵为宰相,做人却是那样的谦逊。而你不过是个赶车的车夫,却趾高气扬。”
车夫听后,幡然醒悟。自此,也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人这一生,总会处于不同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认识到言有所界、行有所止。
《中庸》上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懂得在弱小时安于自己的位置,不做非分之想,然后蓄积实力。
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想清楚路该怎么走,才能用一颗平静的心踏实干好工作、做对事情,诠释自己的价值。
2
摆正心态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明达的人,寄情山水,也被山水滋养;心胸宽广的人,心有日月,也被日月治愈。
生活是一面镜子,心态积极的人,乐观看待万事万物,因而事物也会报之以美好。
清代诗人袁枚,年少成名,富有才华,但因不适应写“四书”的文章,科考名次并不理想,他毫不气馁,努力学习“四书”。后来,进入翰林院,又因不会写满文而被下放。
得知当年一起的同窗如今官运亨通,他也不眼红,一心做事,将当地治理得很好,为人尊敬。
再后来,袁枚决心归隐山林。有人说他放荡不羁,他也不多解释,一笑了之。一直到80岁依然精神矍铄,还能徒步登山,后人写诗称赞“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站在岔路口,心态的摆放决定事情的走向。良好的心态,逆境不懈,顺境不飘,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难事不燥,乐事不傲,一切皆可期待。
3
摆正人品
《论语》中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一个人只要人品不好,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资质也不管用。
才能只是一个人品德的凭借,而品德,却是一个人才能的统帅。
看过一则故事。
一位年轻人为了学习乐曲,跋山涉水跑去向当时的乐曲家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乐曲家?”乐曲家面对眼前这个对音乐充满渴望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你要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最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乐曲家。”乐曲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只有具有好的人品,才能演奏出好的乐曲。
孔子也曾教导过弟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对于千里马,不要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即为,立学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有德无才谓君子,有才无德谓小人。人品是人立于世间的根本,是做人的底线,亦是一生的通行证。
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就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懂得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界,最终做一个怎样的人。
人生每个阶段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其实都是与自己博弈的过程,一次次的博弈,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寻求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的过程。
唯有认清自己,摆正自己,才是一个人不断向上、成就自我的最好方式。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