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餐馆年夜饭预订异常火爆。与此同时,“预制菜年夜饭”的话题也引发广泛讨论。有人称,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到餐馆还吃预制;也有人拒绝将预制菜与年夜饭绑定,认为没有锅气差点意思;还有人认为,春节人手紧张供餐量大,只要能保证品质与口味,预制一下并无不可。
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承载着团圆贺岁的文化寓意,被不少家庭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如今,外出就餐成为风尚,虽然吃饭的地点变了,亲力亲为的形式变了,但期待有增无减。由此观之,人们对预制菜品的担忧并不难理解,大家情绪的集中点仍然主要是知情权和菜品质量。着眼于此,餐厅显然有必要对预制加工的菜品作出标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同时对预制菜品的品质从严把关、消除隐患,让大家吃上一顿舒心可口的年饭,这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也是诚信经营的应有之义。
尽管预制菜品在许多场合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出于烹饪简单、价格实惠、便于储存等优点,其市场规模着实不小,应用场景也逐渐丰富。这一边,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221.3亿元,预计到2025年接近9000亿元。而另一边,则是争议不断。比如,外卖、餐厅乃至校园采购,有没有充分保障食用者的知情权?而更为根本的则是,预制菜尚无“国标”,市场上鱼龙混杂,食品安全与营养口味应当如何保障,“科技与狠活”的疑虑如何打消?认真回应争议、厘清困惑,尽早建立规则、明晰监管,预制菜的发展才会告别磕磕绊绊。
烟火人间,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快速扩大的市场,预制菜国家标准稿报送稿已经出炉,一大亮点正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这无疑有利于缓解社会谈“预”色变的情绪。事实上,争议之外,预制也在收获认可,在线拯救厨房小白、半小时搞定年夜饭的预制菜品,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选择。
守好安全健康的底线,让亲手做有亲手做的乐趣与情感,预制菜有预制菜的风味与格调,“舌尖上的中国”也会更加活色生香。 杜梨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