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经久难忘的甜蜜年味

版次:04  2024年02月0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苏国义 李钧 摄影报道

我市有除夕过后,走亲戚送“果子”的年俗,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一年俗至今依然有所保留。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集市上的“果子”逐渐“改头换面”,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它已变得陌生而又模糊。

这里所说的 “果子”,它既不是水果、干果,也不是天津传统食品“煎饼果子”,而是“蜜三刀”“糖角”“小京果”“老来青”等糕点的统称。和月饼礼盒相似,春节期间,“果子”主要用来当作走亲访友的节日礼品。

一般大年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这时候走在农村集市上,放眼望去,凡是出摊做生意的,几乎家家都会摆上“果子”售卖。有散称的,也有已经包装好的。包“果子”也很有讲究,外包装材质几乎全是牛皮纸,纸盒的上方还会夹上一小块红纸,彰显喜庆。

“来两封‘果子’……”类似的交流声曾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充盈着年初二以后的街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果子”也渐渐从送礼“明星”变成了年俗“古董”,现在即便在农村地区,“果子”也从送礼“主角”变成了“小配角”。

送“果子”这一年俗,烙印在很多中年及老年人的记忆里。

“我记得,从年初二开始,一封封‘果子’便开始在亲戚之间来回穿梭游走。那时候走亲戚不在于送的礼物多少,而在乎亲戚间的走动交流和感情联络。酒足饭饱之后,走亲戚的人就会留下几包‘果子’当成拜年礼品。”很多网友回忆说,“小时候嘴馋的就是这些‘果子’,但家长一般都会收起来,不让当场吃,它们会被妥善保管,留作自家走亲戚时的礼品。就这样,‘果子’在亲戚之间辗转流动,直至亲戚全部拜访完的时候,‘果子’才会成为家人大快朵颐的糕点。”

“我喜欢吃那种软糯灌着糖稀的”“我喜欢干爽细小焦脆的”……记忆深处,大家对“果子”口感的回味各有不同,但浓浓年味却溢于言表。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果子’再也不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必选品,它变成了一个春节的符号。这几年,春节期间走亲戚的时候,我都会在其他礼品之外,另到农村大集上买几包‘果子’,收到‘果子’的亲戚都感到惊讶和喜悦。”今年45岁的市民马先生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今年春节期间走亲戚,他还打算再买几包“果子”,讨舅舅姑姑们开开心。

“果子”变了但年俗还在,提到“果子”,不少人眼前会浮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珍贵的感情,就像“果子”的味道一样,不管形制如何,味道都是那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