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忠
(上接22日A2版)
二、文化创新
当时,淮南王刘安面临着汉朝开国70余年的重大机遇,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当时有识之士思考的主要课题。而实现这个重要目标,就需要文化创新。
(一)顺时而作:音乐、评论
《淮南子》上、中、下三部著作的问世,就是为新兴的汉初政权,提出的治国纲领,其中就包括建立适应时代的新文化。
1.关于音乐
刘安特别爱好“鼓琴”。在《汉书·艺文志》中,留下了刘安创作的《琴颂》篇名。
《淮南子》对音乐的教化作用,特别重视。其中就有舜帝成功地用音乐治政的记载。《泰族训》中说:“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对颓废淫荡音乐的消极、破坏作用,淮南王予以批判。《泰族训》中说:“师延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师旷曰:‘此亡国之乐也。’”
《淮南子》中的“黄钟、大吕、太蔟、夹钟”等十二律相生法,成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根据之一。《天文训》中说:北斗斗柄指向子位,那么正是冬至,其音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午位,那么阳气达到极点,因此说有四十六天而夏至,其音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
2.关于对儒家六经的评论
新兴的西汉王朝,同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治国理念、时代背景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打上历代烙印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儒家文献,很有必要进行新的审视,方能传承和创新。
《淮南子·泰族训》中说:温柔仁惠,是《诗》的风格;质朴宽厚,是《书》的教义;清新畅达,是《易》的大义;恭敬谦让,是《礼》的要求;宽容简易,是《乐》的主旨;讽刺弊政,辨明要义,是《春秋》的美义。因此,《易》丧失旨意,只重视占卜;《尚书》失去主旨,只重视铺陈;《乐》失掉旨意,成为淫乱的工具;《诗》失掉主旨,使人走上邪僻之路;《礼》丧失根本,变成互相责罚;《春秋》失掉精髓,被用来进行责难,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可知,《淮南子》既肯定“六经”的重要意义,也深刻地指出其可能产生的流弊,这是中国经学史上的第一次。淮南王明白地告诉西汉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界,必须对儒家经典有清醒的认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