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忠
(上接2月26日 A2版)
(三)“赋”体精品:《招隐士》
汉代抒情小赋的创作,开“赋”体新风,淮南王刘安则是其中的引领者。刘安曾经组织庞大的写作班子,从事辞赋的创作。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招隐士·序》中说:“惜淮南王博雅好古,招致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撰的《文选》中,收有署名“刘安”的《招隐士》,全篇如下: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荒忽。罔兮沕,憭兮慄,虎豹岤,丛薄深林兮人上慄。嵚崟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茇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招隐士》是一篇优美的骚体短赋。它继承了《楚辞》和汉赋的想象丰富、比喻奇特、行文奔放的特色,又兼有神思飘逸、托意深远的风格。文中写出了八公山风光的奇丽,山石的险峻,虎豹的可怕,最后体现了作者的意图:“王孙兮归来。”呼唤那些战国、秦汉时期因为战乱而隐居山野的公子王孙、英雄豪杰、贤良志士,出来为国家效力,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士之所以乐为淮南王死者,诚有以动之也。”
三、思想创新
汉初70余年间,黄老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是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各家学说,竞相争鸣。治国安邦,各逞其能;百花绽放,争奇斗艳。而被当代学者胡适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便在时代的大潮中应运而生。
《淮南子》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不同流俗的谋篇布局,引起了朝野的极大关注。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思想创新,应该是其吸引世人的重要原因。
(一)标新立异的“无为”论
《淮南子》集先秦和汉初道家思想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庄子》的“道”论,提出新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
有人把“无为”解释成“无所作为”,这是对道家“无为”论的误解。《淮南子》中的“无为”,就是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而不是人为地违背它。《修务训》中说:有人说,“无为”,就是静寂地没有声音,淡漠地没有行动,招引他不来,推动他不去。像这样,才是掌握了“道”的样子。我认为不是这样。接着,作者用神农、尧、舜、禹、汤五圣的治政业绩来反问:难道他们也没有做到“无为”吗?
《淮南子》从治政的方面,对“无为”做了新的解说。《修务训》中说:像我所说的“无为”,指的是偏私的念头,不能够进入公道之中;嗜欲爱好,不能使正道歪曲;根据道理而行事,按照资用而建立功劳;推究自然的规律,那么巧诈便没有容身之地了;事业成功而自己不夸耀,功名建立而不称说有功。
讲求“公道”“正术”“立功”,抛弃“巧诈”,不去夸耀,不要称名,这就是“无为”。
《淮南子》还从职守、道德的层面,论说“无为”。《诠言训》中说:什么叫“无为”?聪明的人不凭借自己的职位行事,勇敢的人不利用职务施行暴虐,仁惠的人不拿官位推行恩惠,就可以说做到“无为”了。
这里说,“智者”“勇者”“仁者”,不凭借自己的“地位”行事,就是“无为”。
《淮南子》中还指出,那种“以淮灌山”,不尊重自然规律,得不偿失的荒唐行为,才叫“有为”。这就彻底划清了“无为”和“有为”的界限。可以说,《淮南子》继承老庄“无为”的治国理论,而又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更符合西汉社会的实际,成为治世、修身的利器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