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同事小许出差。一路上,她拿着手机走到哪儿拍到哪儿,车站广场、花草树木、流云晚霞都是她镜头下的风景。她不但自己拍,还不时地让我帮她拍照。看着镜头里大门牙都露出来的小许,按下拍照键的那一刻,我不禁在心里悄悄感叹:“这也太傻了。”
“你拍这么多照片干吗?”吃饭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一直在捣鼓手机的小许。“为了发朋友圈呀!”,她低着头回答。
听到她这么说,我更加觉得无语,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朋友圈都是“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发一次朋友圈往往要精心设计文案并配上千挑万选出来的图片。谁还把自己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地展示给大家看呀。
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我打开朋友圈,却没有看到小许发的任何图文。我越想越生气,小许竟然不让我看她的朋友圈。
第二天早晨,我开玩笑似的对小许说:“我可太伤心了,给你拍了那么多照片,连你的朋友圈都看不到。”小许愣了一下,随即点开了朋友圈,笑着对我说:“不是啦,那些朋友圈是我专门发给父母看的。”
原来,小许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并不爱频繁地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生活,那些细碎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朋友圈也只设置了对父母可见。小许说,她现在工作忙,有时候会忽略了给父母打电话。还有很多次,父母发来微信关心她的生活,也被一条条工作上的信息覆盖了。等到夜深人静时,想起来回个消息时,父母已经入睡了。“他们只是想知道我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好好吃饭、最近开不开心,我就在朋友圈多发发我的生活,让他们放心。”小许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说。
听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傻瓜,因为很多时候我发朋友圈都是父母不可见。我怕他们说这说那,怕他们问东问西,我已经无形中把他们隔绝在了我的世界之外。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很精彩的短剧,其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年迈的母亲向着渐行渐远的孩子的背影无助地大喊:“我们已经不在生活的前线,你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父母吃不到一块儿,住不到一起,甚至连话也说不了几句。可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父母却始终默默地关注着我们,爱着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始终在牵动着他们的一喜一悲。
那天以后,我也学着小许,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生活,并且设置了只对父母可见。我发现,我的每一条朋友圈,父母都评论和点赞。多发点父母可见的朋友圈吧,允许他们参与到我们的日子里来,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生活圈外无奈地打转,在我们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这也算一种小小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