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严 实习生 鲍敏敏
“等了这么久,好不容易配型成功,虽然上次没捐成,但我一直坚持锻炼,心里还在等着……这次我一定要捐,毕竟是救人一命的大事!”受捐者年龄比自己小近20岁、体重又重了近90斤,面对年龄和体重巨大悬殊的不利因素,安徽省第599例、淮南市第6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可做出了继续捐献的选择。
3月13日,王可在安徽省立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
坚持献血二十余载
2012年,1982年出生的王可刚满30岁,从那年开始他就参加无偿献血,一年两次从未中断。期间,他还多次参加应急献血,已献全血20次,献血量8000毫升,荣获了2020年至2021年全国无偿献血银奖,目前献血已达到金奖标准。他说,这十几年坚持献血的经历,证明了献血利人利己,也正因此,他才坚定相信捐献造血干细胞更有意义。
坚守心中诺言
2021年11月,王可突然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其血样与外省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征询他是否愿意继续捐献。王可没有犹豫,当即答应。此后,他无论工作再忙都抽出时间按时做好高分辨率采样检测和体检。为了能符合捐献条件,王可戒酒、健身、改变生活规律,每天吃降压药,测量两次血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可体重减了十几斤,血压也降下来了,符合了捐献条件。一切准备完毕,可患者却没了消息,这让王可不免有些失落和遗憾,但他还是怀着美好的希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希望有一天还能给那位“00后”小伙完成捐献。
不知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奇缘,2024年2月,淮南市红十字会又接到那位患者重启请求王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通知,而此时又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患者目前体重超过王可体重近90斤,且可能捐献时这个重量还会增加,而王可的年龄比患者长了近20岁,体重、年龄的巨大悬殊,意味着王可的捐献量可能是极限,采集时间也会延长许多。“我考虑好了,既然让我捐献就应该是安全的,救人一命是头等大事,这次希望能成功。”
体检顺利通过,捐献通知很快便下达了。王可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3月13日的捐献。
平凡中的不平凡
王可是淮南民生新城物业公司一名项目经理,身兼多个物业项目,又兼下属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作十分繁忙,但王可的表现却可圈可点。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作为物业管理人员和党员,王可既是参与者,也是带头者。他穿上防护服,背上消毒桶,满小区进行环境消杀。不仅如此,他还日夜把守门岗,严查严防、核酸采样、维持秩序、录入信息……社区防疫稍稳定后,听说儿子所在学校缺少核酸检测志愿者,他又马不停蹄主动报名参战。复工复产时他又被派到最难防控的农贸市场,每天起早摸黑,进行全面消杀、摊位宣传、严查严管,他负责的片区没有出现一点问题。
王可也因抗疫中的优秀表现和出色工作,连年被所在街道、社区授予“优秀志愿者”,还与儿子一起获得学校表彰。
王可所负责的小区属于征地安置房,小区违章搭建、毁绿种菜、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十分严重,创建工作可谓任务艰巨,困难重重。王可协助社区想尽办法,不厌其烦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得到居民认可支持,小区逐步形成“人人知晓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一心只为捐献救人
因为患者体重超出王可太多,王可注射的动员剂需要加大剂量。注射第三针后,王可出现不适反应,腰酸腰痛睡不着觉,护理人员给他送了药,他却担心吃药会影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质量而没有吃。他说,咬咬牙能挺过去,保障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尽快康复最为重要。
临行前,因动员剂注射反应而坐卧不安的王可坚持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给患者写信,信中充满了鼓励、安慰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却只字不提自己的付出。
3月13日,王可经过5个小时漫长的采集,捐献了360毫升造血干细胞,完成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