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创“能效”促“振兴”

万 翔

版次:02  2024年03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以工代赈”是我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举措,是通过组织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动报酬,以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帮扶政策。可以让更多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通过自身劳动获取劳动报酬,并激发其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以工代赈”工作成绩亮眼。据报道,1至2月,我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工程“以工代赈”推广项目中,共发放劳务报酬达2042万元,相比2023年全年增幅高达239%,不仅为参与项目的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前两个月,我市共带动务工人数达1251人,较2023年全年增长159%,充分体现出“以工代赈”项目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影响力,这与工作落地所下的功夫分不开。唯有项目与本地劳动力结构特点、务工方式、技能特点、务工权益服务等紧密结合,才能对接好项目“找人”与劳动力“找活儿”的关系,通过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激发内生动力联动,不仅服务好地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经济建设,也促进群众增收,释放劳动能力与热情,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欢迎。

与此同时,我市还注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群众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今年前两个月,我市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248人,较2023年全年增长184%。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就业能力,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让群众“学”有所“长”,“长”有所“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体现出个人价值,提振奔向明天、奔向好日子的精气神,变被动等“赈济”为努力挣“价值”,延伸“物质关爱”向“心灵关爱”,体现了对劳动力的尊重、对村镇就业及乡村振兴的研究与扶持,久久为功,必将助推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助力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增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