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莉荣 廖凌云 摄影报道
“龙”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一直备受百姓尊崇,“龙”元素更是受到青睐,人们希望接触和了解更多与“龙”相关的事物,得到好运和福气。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继续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寻“龙”,将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馆藏文物向大家一一展示。
说起熨斗,人们都不陌生,它可以帮助我们抚平衣物上的皱痕,使我们的着装整洁。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工具,它流传时间长,分布地域广,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近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熨斗。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门欣怡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古人穿衣讲究,注重仪表,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考虑是否合乎礼节。人们常常把“衣冠楚楚”和“衣冠不整”作为衡量是否为君子的标准,因此,古人十分注重熨烫衣物。
“但在没有电的年代,人们是怎么来熨烫衣物的呢?靠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龙柄铜熨斗。”门欣怡指着龙柄铜熨斗说,东汉时期,寿春为阜陵王的封地,在这里历经了八位阜陵王,共120年。“2017年,在寿县游客集散中心发现了一座大型的东汉砖室墓,据考古学家研究分析得知,此墓葬应为东汉阜陵王之墓,随葬品乃汉代精品之作,而这件龙柄铜熨斗便是出自阜陵王之墓。”
据门欣怡介绍,熨斗最早的历史可溯至商代。“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有专家认为,一开始有人在生产生活中被加热滚烫的斗类器皿不慎烫伤了手,纣王由此有了灵感,创造了“熨斗”,用来实施炮烙酷刑。熨斗到汉代始用于熨烫衣服并流行于明清,又叫“火斗”,也有人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谯斗”。
门欣怡表示,在汉墓中经常有熨斗出土,“汉代的熨斗,大多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长柄末端还饰以龙纹。”熨烫前,把燃烧的木炭放在里面,利用金属的传热和重量,就可以把衣服上的褶皱烫平,从而达到冠袍带履、翩若惊鸿的效果。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询问:“这是否能反映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技术,表达了他们‘执铜柄以熨天下’的气势和决心呢?”门欣怡赞同道:“是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希望天下太平的美好期许。”据介绍,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还有一件同一时期的龙柄熨斗,因此能够看出熨斗在两汉时期已经成为常用的工具。
有文献资料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熨斗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必备的生活物品。熨斗的功能不止于最基础的熨烫衣物,由于其简便轻巧,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功能,如医用、灯烛、熏香等。
之后,古人将一些常见的家用器物功能在熨斗上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尝试,极大提升了熨斗的利用空间,节省了生活成本。这正是古人们“一器多用”生活智慧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承载了诸多民俗传承意义,富有极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