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闻迪
最早开始“蹭”书读,要从上学前算起。那时我被父母从乡下奶奶家接到矿区,家属区门口有条小街,每到周末,邻居家在县城念高中的哥哥便会在小街上摆个书摊,供人阅读。小人书一毛钱看一本,杂志两毛钱看一本,像《简爱》《人生》这样的厚书则是五毛钱看一本。我那时认识了两百来个汉字,看小人书一点儿也不吃力。邻居哥哥推着小车一上街,我就跟着,等他把摊子摆好,上前挑一本喜爱的小人书,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看。别人看书要付费,我却不用,因为我们两家大人关系好,邻家哥哥从来不收我的钱。妈妈过意不去,凡是做了好吃的就让我给邻家哥哥送去,还常常夸赞他努力、懂事、帮大人分担家务。
上小学后,小人书已经没法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了,我把目光瞄向了“字书”。我看的第一本“字书”是《苦儿流浪记》,印象深刻。苦儿的不幸身世、悲惨经历和坚强品质感动了我,让我懂得不应惧怕困难和挫折,只要勇敢地走下去,风雨过后终会迎来彩虹。之后,我又陆续阅读了《朝花夕拾》《青春之歌》《红旗谱》《老人与海》。这些充满积极意义的书籍给了我正向的引导,为我人生之初铺上明亮温暖的底色。
后来邻家哥哥考上外地的大学,我“蹭”书读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临行前,他告诉我县城有一家“新华书店”,很大,里面的书多得不得了,好好上学,考到县城去,就有书看了。便是这话激励我考到了县城一中。
在县城上学时,只要有空,我就去新华书店。在书店看书的人很多,其中不少都是跟我一样的学生,有的还带了水和干粮,一看就是大半天。我很珍惜这个地方,每次触碰书本前,都会掏出手帕把手擦干净,翻书时小心翼翼,看好后把书按原样放好,临走前把地上的纸屑(不管是谁扔的)拾起来,把凌乱的书架整理好,跟工作人员道一声:“再见。”
一楼图书区的管理员是一位中年阿姨,圆圆的脸庞,齐耳短发,总是带着笑意,说话时语气温和,很有耐心,需要什么书,跟她一说,马上帮你找到。那时新华书店工作人员的制服是白衬衫、绿西装、黑皮鞋,得体大方,非常好看。我看书倦了就会把目光投向她,看她整理书籍、擦拭书架、接待顾客、盘点账目……一举一动都那么文雅。我想将来能在新华书店当个图书管理员也很好啊!有一年冬天,书店进了一套《蒙田随笔》,我看入了迷,脚站麻了也舍不得放下。就在我左脚倒右脚时,那位阿姨拍拍我,递过来一只小板凳……后来我发现,对于其他“蹭”书看的学生,阿姨也很照顾。时至今日,只要看到新华书店,我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温暖的感觉。
除了书店,同学有了好书,我也会想方设法“蹭”来读一读。把书“蹭”到手后,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万籁俱寂,室友们皆已入睡,我沉浸在书中,好像坐着一只小船,随着故事情节摇曳起伏,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被分到一个偏远的煤矿,因为交通不够便利,半个多月才能回一趟市区,好在工会给我们建了一个图书室,各种书籍报刊琳琅满目,办个借阅证,就可以尽情“蹭”书看了。我一有空就“泡”在那里。图书室绿植、桌椅、沙发、空调、饮水机一应俱全,有时还放点舒缓的轻音乐,呆在里面看书太幸福了!我尤其喜欢坐在靠窗的桌边,手捧书卷,慢慢翻阅。傍晚下班时分,广播响起,工人们陆续穿过广场去食堂、去宿舍,三三两两、有说有笑,那个场景,将“幸福”具象化,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大大小小的书店、书吧、报刊亭比比皆是,电子书籍图文并茂,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一书难求”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每每坐在温馨明亮的书房里,或是坐在典雅气派的书店里,回想起当年“蹭”书读的日子,一种甜美的、自豪的感觉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