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站在心尖尖上

版次:A05  2024年04月2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周桂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净土,虔诚本真质朴地供奉着她,她站在每个人的心尖尖上。

一想起她,再冰冷的心就自然而然地生温;再坚硬的心,一碰到她,也会立马柔软起来;再麻木的心,一触到她,也会灵动生花。

那站在心尖尖上的,正是每个人的故乡。

想起故乡,就会想起故乡的标志物,或是一石拱桥,或是一古枫树,或是一口古井,或是一间堂屋,或是一丘山谷,或是一条小路,又或是一抹夕阳,一片云彩,总之,一想起这些相似的物什,就会不由得想起心尖尖的故乡,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吧。

故乡就像是那一系风筝线,不管游子飞得再高,飞得再远,也飞不出故乡的那片天空。只要故乡的线一拉,故乡人一搭腔,立马就找回旧日的种种,土得掉渣的乡音原来从不曾忘记,丑得不能再丑的乳名全都叫了出来。多年没人叫的乳名,原来听来还是挺亲切啊,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人是一个矛盾体,年轻时一个劲地想逃离故乡,老了又一个念地想回家。人生就像圆规,在故乡这个圆点划着一个大大的圆。人,从“逃离”到“回归”,往往是一辈子。乡愁,赶不走,挪不动,离不开,走不了,每个人都是一只故乡的候鸟,梦里她都要飞回故乡,捡拾最初的纯真,找寻最本真的欢乐。

故乡如眼,俯瞰着千里外游子的一举一动。好事不出屋,坏事传千里。故乡都看在眼里,一一记在心上。

故乡如镜,映照着村庄的活色生香和风生水起。大事小情,鸡零狗碎,故乡统统都晓得,故乡心里跟明镜一样,样样都照见到故乡的内心里。

故乡如砚,长长短短的乡愁越磨越浓。小时候最喜欢四脚朝天地躺在后山坡上,看天上蓝天白云悠悠,看成群的麻雀飞上飞下,看它们在电线上排队开会,叽叽喳喳,唱着永不整齐老不着边的小调。望着如血的残阳,满天彩霞,慢慢沉入山峦,天渐渐暗了下来,家里的烟囱开始冒烟了,忽直忽斜,散落在天空里。肚子里馋虫开始躁动,老远就闻到母亲做的饭菜香。最喜欢去捞鱼,放学后,拿着小网,架在小叉上,哥哥到上游去赶,鱼就直接往我网里钻,一捞,就能捞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来。最过瘾的,是我们打完猪草后,把猪草倒在一边,用竹篮一个挨一个排在水里,用脚抵住竹篮,遣一人去上游赶鱼,伺机往上一提,竹篮里总会有三三两两的小鱼小虾,那鱼肉真是鲜嫩啊,吃起来又嫩又甜。故乡的小河,故乡的石桥,故乡的后山坡,故乡的一枝一叶,一水一物,都像长了长长的抓手,都在拉着扯着牵着引着你回来。

故乡是妈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故乡。故乡的老妈站在我的心尖尖上,再老的女儿,再远的女儿,都想着妈。故乡的老妈一个人总在村口守望,嘴里日夜念叨,望穿秋水。摘了香椿说,桂子最喜,等她回来吃。地里的蚕豆豌豆熟了,摘下剥好,等着桂子回家吃。有什么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的是儿女,这就是妈。故乡的妈,站在心尖尖上,在等你回来。

故乡是门前老去的泡桐树,那一串串或紫或白的风铃总在风里摇,摇响我们童年清脆欢快的笑声,摇落我们一路走来丢失的纯真与美好。

故乡站在心尖尖上,等着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