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小国,也觊觎“九鼎”?

版次:A04  2024年04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明星 付莉荣 摄影报道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大名鼎鼎……带有“鼎”字的成语有很多,不少以鼎来形容作用大、尊贵、显赫、说话有分量等。

在我国古代,鼎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与“淮楚文化”有关的一个诸侯小国——蔡国与鼎的故事。

先来说鼎。据传,大禹在建立夏朝后,用九牧所贡之铜铸九鼎,象征九州。之后,“鼎”成为至高无上的王权的象征。《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最初,鼎只是用来烹饪或盛放肉食的器具,而另一个器具——簋则是用来盛素食的,如装黍栗粮食等,后来它们被用作礼器,来彰显身份和地位,在祭祀、宴飨、随葬中都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定。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递减,不得逾越。然而,从东周开始后,随着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这是对周王室权威一次赤裸裸的挑衅,这也是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

1955年,在寿县古城西门内北侧发现一座古墓,后经考古专家确定,为蔡昭侯申墓。古墓出土文物584件(套),大部分属于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其中就包括“九鼎八簋”,即发掘出9尊鼎、8个簋。这一本应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却出现在了诸侯小国国君的墓葬中。这一方面反映出蔡国国君僭越礼制的某种不安分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时“礼崩乐坏”的无奈现实。

说到蔡国的不安分,还得从其首位国君说起。

蔡国是从西周到战国,一个前后延续了600年的诸侯国。蔡国的国君用过去的说法可是正儿八经的“皇族”。蔡国第一位国君蔡叔度,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一母同胞的弟弟。周武王灭商后,封姬度于蔡(今河南上蔡)。蔡国由此而来,前后共历二十五世。由于与周天子的特殊关系,蔡国与齐国、鲁国等诸侯国一样,一开始是周朝重要的分封国之一。

作为三监之一,蔡国在周初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实力也比较雄厚。在周武王死后,由于周成王还小,就由周公旦掌管国家大权。蔡叔度与哥哥管叔鲜认为这样对成王不利,加之各种猜忌和积累已久的不满,就与武庚(商纣王帝辛之子)一同叛乱了。后被周公旦平叛,武庚、管叔鲜被杀,蔡叔度在流放中也死去。蔡叔度死后,其子胡还不错,为人尊德向善,被周公旦举荐到了鲁国,之后又被复封于蔡,称为蔡仲。此后,在周王室还比较强盛的西周,蔡国也相对平稳度过了数百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各路诸侯国群雄并起,攻伐兼并,你方唱罢我登场。势弱的小国不得不依附于某一强国,在强国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一时期的蔡国就是如此。

据史料记载,春秋中期,蔡国沦为楚国附庸。春秋后期,为争夺对江淮流域的控制权,吴、楚等国之间争战不断。也许是受够了楚国的欺压,公元前506年,蔡国第21任国君蔡昭侯,与东边强盛一时的吴国结盟攻楚入郢,楚、蔡结怨。后恐楚报复,便寻求吴国庇护。于是,在公元前493年,在“盟友”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将都城由新蔡迁于州来(今淮南寿县、凤台一带)。

州来位于淮河中游,地跨淮河两岸,是南下北上的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吴、楚争夺江淮的首要之地。为区别于始封地“上蔡”,以及蔡平侯迁都的“新蔡”,蔡昭侯将州来改称为“下蔡”。蔡国也由此卷入吴楚江淮之争。

在蔡昭侯申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器物都铸有铭文。从文字中,反映出蔡国与吴、楚两国之间的微妙关系。蔡国处于吴、楚两大国之间,既要“佐佑楚王”,又要嫁姊“敬佩吴王”,也不能不“肇佐天子”。蔡国处于列强之间进退维谷的处境,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诸侯国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国之君,蔡侯也有一个埋在心底的“九鼎”梦,况且是在那个已经“礼崩乐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