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蔡楚车马制如何?

青铜车马器零构件告诉您

版次:A05  2024年04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古代车马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于交通工具车和牲畜马的运用与管理的体系。古代社会的交通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车马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就为当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中,有一套青铜车马器零构件。作为古代青铜工艺应用于战事生活和交通出行的一种特别体现,青铜车马器是古代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的标志之一。

春秋后期,吴楚两国均看重江淮流域的控制权,为争夺这一权利,以至战火持续不断,而位于淮河中游的州来地跨淮河两岸,是南下北上的军事战略要地,自然成为吴楚争夺江淮的首要之地。蔡国最早建都于河南上蔡,春秋中期沦为楚国附属国,由于楚国的长期逼迫,公元前506年,蔡国与吴国建立盟约,一同攻打楚国,从此,蔡国和楚国结怨。蔡国害怕被楚国报复,在吴国的帮助下,于公元前493年,也就是蔡昭侯二十六年时迁都州来(今淮南寿县、凤台一带),蔡国由此卷入吴楚江淮之争。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孙晓菲介绍,蔡国墓地也称“西圈墓地”,主要分布于寿县古城西南郊,是春秋晚期“蔡迁州来”后的重要墓葬分布区。这里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墓葬青铜车马器零构件,分别发现于1990年西圈1号坑、1996年西圈3号墓的蔡国贵族车马陪葬坑中。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陪葬的青铜车马器众多,有的器物较大,纹饰却十分细腻,有的器物虽小,但是仍能够看出其玲珑剔透,工艺精湛。它们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而成。据了解,“失蜡法”也称失蜡浇铸法,是古代中国一种生产工艺。这类制品往往由于设计十分繁琐,难度很大。失蜡法可以使任何金属能够完整而忠实地重现其蜡模的样貌。到了现代,它仍然是用来呈现金属制品最精美细节的方法,被广泛采用于雕塑、珠宝加工、牙科及工业复原等领域。

据了解,早在商末便有车、马组合形式出现。西周时期,车马制度开始出现,马车被作为其拥有者等级身份的象征。战国初期,马车成为战事必备工具。车马器各个器件的作用和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在了解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蔡楚两国的车马制方面,这一套车马器零构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一套完整的“云纹龙首盖弓帽”历经24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整,24支一件不少,它们的珍贵之处更是无需多言。

孙晓菲介绍,“云纹龙首盖弓帽”是古代伞盖的弓帽,通体是弯曲的龙形,龙体中空,可以插入伞骨,另一侧用来钩挂伞面的织物,前端作立体龙形,后端是精美的三角云纹,中部采用嵌银工艺,其形状和技术都令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盖弓帽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车马制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改进,它使得人们在乘车中不用再饱尝风雨艰辛,使长途出行成为可能,而且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它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虽然先后历经了蔡昭侯申、蔡成侯朔、蔡声侯产、蔡元侯、蔡侯齐五位蔡侯,但是蔡国在此地只生存了四十六年。可无法否认的是,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让这块土地建立了一个诸侯国的国都,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国,至此,楚国彻底实现江淮统一。

本报记者 付莉荣 张明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