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编钟铭文透露出复杂的蔡楚关系​

本报记者 苏国义 李钧 摄影报道

版次:A05  2024年04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一楼展厅大面积布展了一套编钟铭文,这段铭文来自寿县出土文物“蔡侯铜编钟”。通过它,参观人员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残酷一面,亦可以看到蔡楚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

据悉,编钟是我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的一种,它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这些编钟用青铜铸成,大小不同的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敲打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显示,西周时期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形成一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等。

展陈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的蔡侯编钟,出土于寿县西门蔡侯墓。1955年,考古人员发掘出的这套编钟由9枚钮钟组成。其形制、装饰花纹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器腔体作合瓦状,较阔,口缘内凹呈弧形,舞部正中为上小下大柱状甬,有旋,干作方形,枚下沿大于腔高二分之一。器的甬、舞、篆、鼓部饰蟠螭纹,细密繁复,凹凸有致。9器均铸铭文,字数不等,有的自铭为“行钟”,铭文有韵,内容反映了蔡国和楚国的关系。

目前,这套青铜编钟仅部分收藏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它们铭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唯正五月,初吉孟庚,蔡侯曰:余唯末少子,余非敢宁忘,有虔不惕,左右楚王,隺隺豫政……”其中,“左右楚王”,是蔡和楚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春秋时期,蔡和楚的关系是非常深的。但是在楚灵王时,蔡还是被楚灭了国。到了楚平王时,楚平王又将蔡复了国。专家推测,这段铭文提到的应该就是这段往事。大家在铭文中也可以看到蔡侯自称“末小子”,表示要虔诚地侍奉楚王,可见蔡侯对楚王的态度非常谦卑,显示出弱小的蔡国对待强大的楚国非常敬畏和无奈。

蔡国这么臣服于楚国,楚国为什么要灭掉蔡国哪?原来,蔡国第21任国君蔡昭侯受楚国侮辱后,不愿继续臣服于楚国,决定改变“左右楚王”的屈辱命运,于是他选择了和吴国结盟。那时,吴、楚间夹着必争之地“江淮地区”,两国在此长期拉锯,但是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取得关键性突破。公元前506年,趁着楚君内政不治,吴蔡等联军一举攻入了楚国的郢都,这就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结束后,吴国的地缘结构得到了巨大改善。根据史料记载,战后吴军甚至推进到了今天的鄱阳县一带,楚国被迫迁都。相当于整个江淮地区都被吴国控制。

后在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到今天的淮南区域,称为下蔡,在这里过着“偏安一隅”的日子。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了吴国,蔡国失去一大靠山,加之国力渐微,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淮南地区再成楚地。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