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申”升鼎背后的楚文化烙印

版次:A06  2024年04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蔡侯申”簋

“蔡侯申”升鼎

本报记者 张明星 付莉荣 摄影报道

位于巍巍八公山下、汤汤淮河之滨的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作为历史上蔡国晚期的国都,寿县保存着很多出土的蔡国的文物,其中就有1955年出土于寿县古城西门内北侧蔡昭侯申墓的“蔡侯申”升鼎和“蔡侯申”簋。

1955年发掘的蔡昭侯申墓是寿县重大的考古发现。墓中出土文物584件(套),大部分为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多件器物铸有铭文。其中,豆、鉴、盘、匜、尊、簠等器型源于中原地区,或稍有形变;鼎、敦、缶等与楚国青铜器形制相同。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着一尊“蔡侯申”升鼎和一个“蔡侯申”簋,其余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近日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在有关蔡国的集中展区看到了这尊珍贵的“蔡侯申”升鼎。这尊鼎造型独特,有着明显楚式鼎的风格,而且内壁还铸有“蔡侯申之食”等文字,标明主人的身份。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孙晓菲介绍,“蔡侯申”升鼎基本形状为三足、平底、中间束腰、两耳外撇,腹周壁饰云纹,是典型的楚式鼎,不同于中原直上直下、感觉比较浑厚的铜鼎,由于蔡国与楚国为邻,后来成为楚国的附庸国,特别是文化上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很大。

据了解,鼎是古代炖煮食物的生活用器,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鼎从日用炊器演变为祭祀礼器,被赋予权力色彩。升鼎在祭祀中用于盛放煮熟的牲肉,奇数组合的升鼎,搭配偶数组合的铜簋,是一套象征礼制的组合,代表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蔡侯申”升鼎是用于祭祀的祭器。而“蔡侯申”簋上部器盖中央置有五瓣莲花形抓首,便于抓握提起器盖,同时器盖翻转倒置时,可作为支撑,使器盖作为一件单独的食盘使用,在器盖沿口处有4个相对的小兽首,可与器身口沿相扣合,器盖内有2行6字铭文;器身两侧各置有一对称的兽面形器耳,方形底座,类似于炉灶,留有一个生火加热的空间。

对于“蔡侯申”升鼎为束腰形状,孙晓菲表示,有一种说法,讲可能是受“楚王好细腰”的影响,但属于猜测,没办法确定。

在《墨子·兼爱(中)》中记载了“楚王好细腰”这个典故,“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据了解,楚灵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穷奢极欲的昏暴之君,对外穷兵黩武,于公元前531年,杀蔡灵侯而后灭掉蔡国。

楚国强大,蔡国弱小。楚国恃强凌弱,让蔡国这个附属小国惶恐不安。公元前528年,蔡平侯复国,并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在吴国帮助下,蔡昭侯又将蔡国都城由新蔡迁于州来(今淮南寿县、凤台一带)。两年后,即公元前491年,因怕再次迁都,蔡昭侯被蔡国大夫们杀死,拥立其子朔为国君,也就是蔡成侯。但蔡国无论怎么迁都,最终都没能逃脱灭国的命运,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

蔡昭侯虽然被杀,但死后可能还是依国君之礼被风光大葬,并为后人留下了探寻那个时代的点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