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古镇”三门十八字字字有深意

版次:A01  2024年05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正阳关,别名“淮南古镇”“凤城首镇”,是我市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 这里保存有南门、东门、北门三座古城门。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这三座城门的内外门额上各镌有古人的题字,加起来一共十八个字,个个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字体或雍容端庄或遒劲苍润,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观一城门,受一次文化洗礼”,几乎成为每位探访正阳关古镇游客的心声。“五一”假期期间,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追寻游客的脚步,对正阳关古城门进行了深入走访。

正阳关文化达人汪洋介绍,正阳关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早在东周中期古镇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明成化元年六月(公元1465年),明朝在此设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年征税银达62400多两,当时这里被称为“银正阳”或“东正阳”,“正阳关”因此得名。

明清两朝,得益于“七十二水通正阳”的水路优势,正阳关“舟车四达、物盛人众”“户口殷繁、市廛饶富”。目前,正阳关镇残存的三座城门修建于清朝。史料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寿州知州施照,在正阳关土圩旧址上“改筑城垣……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城设四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

其中,南门内额题字为“解阜”,外额题字为“淮南古镇”,表明正阳关曾为汉“淮南国”下辖古镇。“解阜”出于舜帝《南风歌》,《史记》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解阜”镌刻于城门,蕴含着鞭策为官者当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深意。

北门内额题字为“拱辰”,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家乡凤阳府的管辖范围,曾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寿州划入凤阳府。正阳关成为当时凤阳府内商贾云集、税银丰沛第一大镇,才有了“凤城首镇”之说。“拱辰”则出自《论语·为政》,意为做官从政者,要以“官德”为先,以德服人,这样百姓就会像众星环绕北斗那样,团结在你的周围,从而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东门内额题字为“朝阳”,外额题字为“熙宇春台”。这是一座极富诗意的城门,蕴含着红日东升,人们登上东门,如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那样心情舒畅。遥想古时,此门城外,定是风景怡人,令人流连忘返。

遗憾的是,正阳关西门毁于侵华日军战火。游客郑先生表示,正阳关三座城门走下来,人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境界都会随着古人的智慧而拔高。正阳关这三座城门,值得反复观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