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作答”

就在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再获新进展

版次:02  2024年05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越 摄

本报记者 苏国义 张明星

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5月18日下午2时30分许,伴随空旷低沉的音乐,央视新闻APP用了一组约10分钟的航拍长镜头拉开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直播大幕。

通过这组长镜头,全国观众基本可以看清武王墩墓在淮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开启尘封岁月,寻脉中华文明,翻阅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山川作笔,日月为墨,它挥毫铸就了数不尽的峥嵘过往,也接续传承着5000年的荣耀与辉煌。其中,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午3时许,央视主持人王宁用了一段散文诗般的深情独白,将观众拉回直播间,随后,一系列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接连公布。

陵园面积相当于200个足球场

武王墩墓位于我市三和镇徐洼村。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年,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2020年9月起,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

武王墩墓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该所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发掘,国家文物局成立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

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是武王墩一号墓,其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陵园内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央视记者对150万平方米的面积进行了比较,感叹道,“相当于大概200个足球场的面积那么大!”

一号墓考古发掘推进到哪一阶段?

结合央视直播及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武王墩墓考古以及文物保护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相关信息,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获悉,目前武王墩一号墓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北一、二室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

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

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

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有编号的漆木器达到700余件

楚墓出土的文物可谓是“无物不髹漆”,直播中,央视还重点关注了武王墩墓精美的漆木器,并评价它们很“潮”。据了解,目前,武王墩一号墓已经出土了大量漆木器,有编号的达到700余件。

考古人员对武王墩墓中的编钟编磬漆木支架,进行高精度扫描分析,发现颜料中含有铜、钙、铁、砷等元素,超出了以往的研究认知。支架顶端的兽面纹为黑底红漆,基于以往的研究,可知其制作工艺应为炭黑颜料打底后,再用朱砂描绘眼耳口鼻等纹饰。令专家吃惊的是,通过元素扫描分析发现,其面部主体颜料含铜,脸部颜料含汞,眼白及耳两侧颜料含钙,另外还有少量砷元素起点缀作用。

前期,考古队员从武王墩墓东一椁室,还提取出土一件长133厘米、宽78厘米的漆木案。桌面是黑底红漆,绘制了一幅精美飘逸的龙凤图,它的红漆色调偏棕偏暗,细看之下极为精美。

另外,考古人员在武王墩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带有文字的2件漆木器残片,字体属于秦国风格。专家初步识读,其中一片的文字为“廿九年太后詹事丞向右工师驾隶臣乘”。结合史实,这里的“太后”很可能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芈八子。

出土的文物都做了哪些保护?

研究团队在考古发掘现场搭建雾化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环境,避免了椁板、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与变形。

提取到室内的各类文物及时采取了应急保护措施,易腐变的有机质文物样品存入低氧灭菌舱,控制湿度和氧气以减缓其劣化速度。

提取的大量木俑已开展了清洗和保湿处理,着衣俑表面织物已利用丝蛋白技术原位加固。

漆器纹饰和图案采取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信息提取,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

武王墩墓考古价值难以估量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过程中,我市持续加强工作保障,主动配合考古工作需要,及时启动文物保护用房扩建与墓葬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安保措施,重要进出路口设置卡点,发掘区域内安装电子围栏,并配备30余名公安干警和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做到全封闭、无死角管理,确保发掘现场和文物库房安全。

“五一”期间,市博物馆举办了“淮南地区出土楚文物特展——武王墩发掘进展图片及部分实物临展”,及时向市民介绍武王墩墓考古最新进展,受到广泛好评。

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专家认为,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价值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