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在安徽理工大学,一直密切关注武王墩墓的高旭教授一口气看完了央视CCTV13对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他感慨万千地表示,武王墩墓的科学发掘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一个重大契机,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再一次让所有人认识到淮南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说明淮南是一个文化宝地,更是文旅胜地。
“通过近期的新闻我们都了解到,此次武王墩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品,尤其是青铜器和漆器,这些珍品是楚国文化的精华荟萃。”高旭说道,“楚国漆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应用极广,在东周列国中首屈一指,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特点,青铜器更是承载了楚文化的辉煌,表现出了楚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大气,深层次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反映了武王墩墓研究的珍贵之处。”
高旭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大家一直说的“楚风汉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及概念,“楚风”与“汉韵”绝不能割裂来看。风格奇崛、灵动飘逸的楚文化最终融入恢弘大气、多元一体的汉文化当中,说明楚汉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重视汉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对楚文化的研究,将两者统一连接起来,构成有机整体。
“楚国最后的政治中心在寿春,到了汉代以后,我们又有了堪称‘天下奇才’的淮南王刘安和堪誉为‘绝代奇书、旷代道典’的《淮南子》,而《淮南子》本身就是楚文化的历史结晶。”高旭表示,广义上的楚文化,不仅包括战国时期,还包括汉代的延续,到了汉代鼎盛时期,楚文化彻底融入到了汉文化当中,其历史发展一直到汉代以后才真正结束。所以说,“楚风”就是“汉韵”的基础,“汉韵”则是“楚风”的升华,“楚风汉韵”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淮南也就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更能引人入胜!
“从当天的节目直播中获悉,专家们初步论证认为武王墩墓主可能是楚考烈王熊完(《史记》中也记为‘熊元’),楚考烈王作为楚国迁都寿春的最为关键的决策者、促成者,在晚楚文化研究中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高旭另外指出,被称为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楚文化研究的开端与“序幕”,它的横空出世曾引发了国内外对楚文化的高度关注与浓厚兴趣。“武王墩墓与楚幽王墓距离很近,因此,同时拥有两座楚系王级墓葬对于我市来说实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珍贵资源。”
武王墩墓已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正在加快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项目建设,并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旭指出,不光在规划上要精心设计,将其建设成为楚文化标志性景观,同时,还要重视其研究和保护,构建起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凝聚形成淮南本土的高水平研究团队,逐步推出代表性、系列性的著作成果。更须一提的是,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创新方式对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全方位的推介宣传,“比如,是否可以编排相关的楚文化精品剧目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是否可以通过打造楚文化‘网红’打卡地的方式来聚集青年人气,是否可以借助考古现场亲身体验的做法拉近社会大众同楚文化的距离……打开思路走出去,把深层次的淮南楚文化故事、安徽楚文化故事讲出去,让我们的旅游‘活’起来、‘火’起来”。
“总的来说,此次武王墩墓的科学发掘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如何紧抓这一机遇扩大淮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如何以此为突破点激活、盘活、搞活淮南文旅经济,保护、研究、阐释、传承、创新和宣传缺一不可。”
高旭最后说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只有主动担当,方可大有作为、大有可期!”
本报记者 付莉荣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