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挺:淮水文化民间推广“大使”

版次:A01  2024年05月2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郭毅挺发表《惠泽千古安丰塘》一文

本报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

近期《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刊发了淮南人郭毅挺撰写的《惠泽千古安丰塘》一文,该文一经刊发,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据了解,《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是由水利部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文化类期刊,是河南省一级期刊。该期刊刊发的文章被大量知名报刊杂志转载。

5月20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对郭毅挺进行了专访,了解到在此篇文章之外,近年来,他还陆续发表过《咏 淮》《伟大的新中国治淮华章》《中国水利像章的风采》等100多篇文章,个别作品获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首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日前,郭毅挺还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全国徽章收藏联盟副秘书长、安徽省收藏家协会徽章专委会理事、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因为涉淮收藏丰富,他更被收藏界誉为“治淮收藏第一人”,有“淮水文化民间推广大使”之称。

《惠泽千古安丰塘》文章开篇就点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安徽淮南市寿县城南30千米的地方,有一处在水利界闻名遐迩的灌溉工程——安丰塘。它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平原水库,是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典范代表,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且当下还在惠泽当地百姓,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塘’,在中国水利史和农业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郭毅挺文章中写到,“水兴则江山旺,水废则社稷衰。以芍陂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的建成,足见当时此地灌溉和农耕发展水准较高,从而使这一流域成为楚国的粮仓、经济中心,百姓丰衣足食,为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郭毅挺这篇文章的发表,给当前方兴未艾的“淮楚文化”研究注入了新视角,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地理研究者深度涉猎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郭毅挺认为,“探究淮楚文化、淮水文化、淮南文化,一定离不开汤汤淮水,甚至可以说,文章无水不深。”当下,郭毅挺正在筹划出版《开国第一治 新中国治淮典藏》一书,以期为更多关注淮南和淮水文化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等提供丰富资料。尤其是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更是让淮水研究步入到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郭毅挺说,“这两年,我明显感受到了各级媒体期刊等增加了对与淮南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水利等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淮南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