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
近期《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刊发了淮南人郭毅挺撰写的《惠泽千古安丰塘》一文,该文一经刊发,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据了解,《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是由水利部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文化类期刊,是河南省一级期刊。该期刊刊发的文章被大量知名报刊杂志转载。
5月20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对郭毅挺进行了专访,了解到在此篇文章之外,近年来,他还陆续发表过《咏 淮》《伟大的新中国治淮华章》《中国水利像章的风采》等100多篇文章,个别作品获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首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日前,郭毅挺还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全国徽章收藏联盟副秘书长、安徽省收藏家协会徽章专委会理事、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因为涉淮收藏丰富,他更被收藏界誉为“治淮收藏第一人”,有“淮水文化民间推广大使”之称。
《惠泽千古安丰塘》文章开篇就点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安徽淮南市寿县城南30千米的地方,有一处在水利界闻名遐迩的灌溉工程——安丰塘。它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平原水库,是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典范代表,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且当下还在惠泽当地百姓,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塘’,在中国水利史和农业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郭毅挺文章中写到,“水兴则江山旺,水废则社稷衰。以芍陂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的建成,足见当时此地灌溉和农耕发展水准较高,从而使这一流域成为楚国的粮仓、经济中心,百姓丰衣足食,为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郭毅挺这篇文章的发表,给当前方兴未艾的“淮楚文化”研究注入了新视角,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地理研究者深度涉猎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郭毅挺认为,“探究淮楚文化、淮水文化、淮南文化,一定离不开汤汤淮水,甚至可以说,文章无水不深。”当下,郭毅挺正在筹划出版《开国第一治 新中国治淮典藏》一书,以期为更多关注淮南和淮水文化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等提供丰富资料。尤其是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更是让淮水研究步入到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郭毅挺说,“这两年,我明显感受到了各级媒体期刊等增加了对与淮南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水利等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淮南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