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延续800余年,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楚国在江淮流域的经营长达400多年,最后的国都位于寿春(今寿县)。安徽境内以寿县为中心发现了大量楚文化遗存,为了解楚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鼎盛时期的楚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南方,有“楚地半天下”之说。发达的工商贸易为楚国称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寿县曾出土国宝文物“鄂君启金节”,通篇错金文字,记载了楚国山河城池和商贸细节,见证了楚国国力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
金节跟楚都频迁密切相关
在我国古代,“符节”是用于各项事务的凭证,早期的节用剖开的竹子制成,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仍多采用竹节的形状。“符节”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比如“虎符”就是用来征调兵将的,而用以水陆通行的多称为“节”,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
公元前323年,考烈王的祖父楚怀王亲自下令铸造一套布满错金铭文的“青铜节”,颁发给鄂地的封君启,此后他的船队、车队便可免税通关全国。这便是鄂君启金节。
鄂君启金节分为舟节和车节两种,目前出土的舟节有2件,车节有3件。其中4件于1957年4月出土于寿县邱家花园。据悉,两个当地农民修挖堤坝时,一锹挖下去,发现两个“怪竹片”,沉甸甸金晃晃,觉得是宝贝,就拿回家收藏起来。当年冬天,文物工作人员下乡文物普查,农民交出这两件宝物,经省级文物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楚国文物,石破天惊,震惊了国内文博界,国家博物馆调拨了其中两件,车节舟节各一件,安徽博物院收藏两件车节。幸运的是,1960年,文物工作人员在距离寿县百公里的蒙城征集到一件舟节。这样,3件金节就成为安徽博物院国宝级文物。
专家介绍,鄂君启金节颁发于楚怀王时期,当时楚国都城位于郢,即湖北纪南城。随着秦国东侵,公元前278年,楚考烈王之父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史称陈郢,即现在的河南淮阳一带。到了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最后一次迁都至寿春,史称寿郢,即现在的寿县。随着楚人的迁徙,物也随人迁。而鄂君启金节,就于1957年出土自寿县,鄂君启金节的流转,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跟楚都频迁密切相关。
金节再现楚国繁华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出了鄂君启金节的复制件,详细介绍了金节的形状、作用及其蕴含的历史价值。
竹节为形,铜绿为底,金节形似剖开的竹片,通体却是由青铜铸造,表面布满精湛的错金铭文,是迄今为止所见东周时期铭文最多的错金铜器,金与铜融为一体,拥有了最强“防伪工艺”。金节铭文包括合文、重文,横竖皆对齐,不留空格,说明金节在铸成之前,文字经过反复修改、计算字数,才能既表述清晰又整齐美观。金节铭文清晰,字体挺拔秀丽,彰显着楚国文字清丽潇洒的艺术特点,这也让它看起来既优美灵动又典雅庄重。
据节文记载,金节颁发于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节文记录了从鄂(今湖北鄂州)到郢(今湖北荆州)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的配置、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车辆船只的数量、相关折算办法,以及禁运的物资。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大工尹脽奉楚王命为鄂君启铸造金(舟)节。节文规定,一次最多通行150艘船,一年内往返。从鄂出发,经水路最终到达郢。持节免税,不供食宿。如运输马、牛、羊等货物,在大府征税,不在关卡征税。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大工尹脽奉楚王命为鄂君启铸造金(车)节。节文规定,一次最多通行50辆车,一年内往返。禁止运输铜、皮革等军用物资。如用马、牛等牲畜运输,十匹为一车;如用挑夫运输,则二十人为一车。从鄂出发,经陆路最终到达郢。持节免税,不供食宿。
鄂君启金节反映了江淮地区与楚国中心区域交通商贸联系紧密,为研究楚国税制、符节制度、商贸活动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鄂君的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舟节规定的水路涉及今天的汉江、长江、湘江、沅江、资水、澧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及安徽南部。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陆路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楚国地广物博,在其境内,于大小城邑的交通沿线都设有关卡,一方面具有维护社会治安或军事防御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征收商业赋税、检查贩运违规物资的作用。
手持金节,享受减免关税,吸引商人到落后地区贸易,从而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据悉,鄂君启利用舟节、车节开通运输线路,他的商贸船队不仅能到达长江以南的湘资沅澧等较大的水系,还能深入楚国边缘地带桂东北的支流,由此可见楚国疆域广阔、商业繁荣。
同时,符节上的几百字错金铭文,也是最早的监管记录,记述了在运输中使用的工具,贸易可以通行的货物量、禁运物资等。
小符节,大用处,更有大智慧。鄂君启金节让我们看到了早在2300年前楚国人民的经济智慧,通过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推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它是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最好见证。而这种智慧依然在现代延续着,文化之美,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