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制墨,就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苏东坡,他平生喜爱“文房四宝”,“无不以笔砚自随”。苏东坡中年以后连遭贬谪,年过六旬被贬到海南的儋州,当地不但“无书可读”,就连纸墨也极为稀罕。
苏东坡写诗作文离不开好墨,可是没墨怎么办?苏东坡看到儋州城附近的山上长有许多松树,便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松脂、牛皮胶等物混合制墨。一天晚上,父子俩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来烧烟制墨,半夜里火花迸发,引起松脂燃烧,把整个柴房给烧着了,好在周围的百姓及时帮助扑救,才使住房得以保全。
柴房烧了,东坡却不在意,他急急忙忙从火堆残灰中找出几百颗油烟,最后混合牛皮胶做成墨条。看着这些手指一般大小的墨条,想起房屋差点被烧的险境,苏东坡大笑不止,以为是苍天佑己也。这个情景记录在苏轼本集《杂记》里:“海南多松,己卯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由此可知,东坡聚松作墨,兼以照明取暖。
苏东坡在海南采松制墨的消息不胫而走。杭州一位名叫潘衡的制墨家不远万里,慕名前来,与东坡父子切磋制墨法,并在工艺上逐渐完善。之前,东坡的松油脂加牛皮胶混合,固化得很不理想,在潘衡的技术完善中,又添加了海南特有的植物香料沉香,使墨质有了品质上的提升。
而潘衡回到杭州后,以“东坡墨”命名,虽然价格比别人的贵两三倍,生意却十分兴隆。潘衡因此发了大财。
人问其故,潘衡说:“前不久,我向翰林学士苏东坡学到一种制墨秘方,我现在制的墨,质量比过去好多了!”其实,东坡在海南儋州造墨,既没有什么秘方,墨的质量也不见得好。潘衡不过是在借东坡的盛名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罢了。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