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闻迪
儿时,我和奶奶一同住在黄山脚下一个溪流环绕、绿树掩映的小村里,每逢春夏之交,那儿的人都会制作一种名为“观音豆腐”的应季小食大快朵颐。长大后离开小村,在别处未曾见到过这种小食,它的美味留在我齿间、心底,令我回味至今。
春夏之交,天气不冷不热,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特有的清香。小村后的山上密密生长着一棵棵矮树,枝条繁茂纤长,叶片翠绿茂密,当地人称“观音柴”或“豆腐柴”。上学后我专门查阅资料,得知它的学名叫做“腐婢树”,是一种野生灌木,初春发芽,四五月份新叶繁茂,汁液丰盈,正是制作“观音豆腐”的最佳时期,不待提醒,十里八乡的村人便背筐挎篮,上山采摘。
那阵子,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往后山跑一趟,回来跟奶奶报告情况:“山坡阴凉地那儿长了好多观音柴,树叶好绿,绿得晃眼。”“满山坡都是香气。”“隔壁玉梅婶儿今天去摘了好多,满满一个大竹筐。”奶奶一边干活一边听着,脸上笑眯眯的。我问:“咱们什么时候去摘?”她说:“不急,再等两天,等顶端的嫩叶也灌上汁,那样做出来的观音豆腐才最好吃呢!”直到奶奶从五斗橱上取下那只胖胖的元宝篮,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下地。
观音柴喜欢生长在潮湿阴凉处,叶片接近椭圆形,嫩枝上长着细细的绒毛,枝叶间有米粒大小的碎花,很好辨认。它有一种特别的香气,摘过树叶,手指都是香香的。
每次采摘,奶奶都会讲那个令我百听不厌的神话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天下大旱,人间发生饥荒,难民无数,饿殍遍野。观音菩萨得知后,心中不忍,用杨柳枝泼洒甘露于人间,甘露所到之处,长出了棵棵绿树。夜间,观音菩萨托梦于一户善良人家:“你家屋后山坡上有种叫做‘观音柴’的树,把叶片摘下,用热汤浸胀、捣碎、过滤,再加点儿草木灰,便会凝结成‘豆腐’,又好吃、又顶饿。”这户人家醒来,半信半疑,便按照观音菩萨的话去做,果然做出了美味的“豆腐”。他们把做法告诉了左邻右舍,一传十、十传百,饥民们靠着这“豆腐”度过了灾荒。后来,人们感激观音菩萨的恩德,便把这种豆腐取名为“观音豆腐”。
奶奶说,观音柴全身都是宝,除了食用,还能药用,头疼脑热、疟疾腹泻、创伤出血……都能用它来治疗。奶奶还说,做人也要像观音柴一样,做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采回观音柴,奶奶打来井水,将叶片洗净、晾干,然后起锅烧水,待水烧温,将叶片放入温水中,轻轻揉搓。叶片间渗出一股股绿色黏液,很快便将一大锅清水染成碧绿色,仿佛一块碧玉,十分悦目。奶奶取一块细密的洁白纱布,过滤掉叶片渣滓,将“绿水”倒在一个白色大瓷盆里备用。与此同时,奶奶让我把土灶上的那口大锅翻过来,用小刀刮下锅底的灰,兑上温水,搅匀、静置,待沉淀后,用勺子舀上层的清水,舀一小碗,草木灰水便做好了。将草木灰水缓缓倒入白色瓷盆,半个小时后,一盆色泽碧绿、晶莹剔透的观音豆腐便做好了。
长大后学习了化学知识才知道:那用观音柴叶片搓出来的“绿水”中富含果胶,营养丰富,但不易凝结,需得加一点草木灰水才能凝结成块,这叫做“点卤”。
做好的观音豆腐软软弹弹的,很像果冻,可直接食用,亦可炒食。我最喜爱的吃法是凉拌。凉拌分为甜口和咸口,甜口是切成小块,撒上一层白糖;咸口是切成细条,浇上酱油、米醋,佐以葱花、蒜末,淋一点芝麻油,爱吃辣的还可以加点儿辣椒油。吃上一口,细腻嫩滑,清凉爽口,满嘴都是大自然的清香,余味悠长。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这首诗是赞美豆腐的,我认为用来歌颂观音豆腐亦合适——自磨砺而出,坚韧方正、周困济贫、不流于世俗,这些美好的品德,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恰如它的营养美味,滋养了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