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编钟:穿越时空聆听礼乐之声

版次:A05  2024年05月3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廖凌云 苏国义 摄影报道

“尚钟之风,于楚为烈”,在先秦时期,编钟作为礼器,是身份的象征。楚人好钟,无论是祭祀、宴会还是王公贵族入葬都少不了编钟的身影。

楚国历经800年,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有大量的青铜编钟。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两组23件编钟外观精美、音乐性能良好,即便到了今天用它来奏乐,都既有钟的洪亮,又有磬的清越,更有笙、瑟的流畅,充分展示了楚人制钟技术的精湛。

在我国古代,“金声”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则是乐器“磬”的发声。在央视新闻频道CCTV13现场直播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中,播放了武王墩一号墓两组23件编钟试音时演奏的《茉莉花》第一句,其音令观众震撼不已,惊叹楚国工匠高超的青铜制造技术。

据悉,对乐器类文物展开科学测音,是现代考古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这也让现在的我们得以超越视觉的局限,亲耳聆听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原声,穿过历史与它们“对话”。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张闻捷曾参与武王墩一号墓编钟的测音,他表示整个编钟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它的调音技术先进,音响效果非常好。研究人员对这组编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测音工作,也进行了敲击,记录了它详细的音乐信息,也发现了这两组编钟的很多特点。专家介绍,这两组编钟形制非常特殊,在整个战国中期之前,是未发现的。另外,它的音列结构非常完整。在14件的编钟组中,头五件正好是“宫商角徵羽”这样一个古代“五声”的结构排列。这个音列模式,和《吕氏春秋》里记载的完全一致,考古人员在汉代的王墓也发现了这样的音列结构,也就是说,它的这个音列结构被汉代人完整地继承了,证明了从战国中晚期到汉代,音乐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据悉,这两组编钟的口沿内侧,存在大量的刻画短线,考古专家介绍,这或许是古代工匠调音时留下的痕迹。楚国编钟的繁荣发展,是礼乐文化与楚国这一浪漫之地碰撞交流的结果。这也代表了楚人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中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今年“五一”期间,淮南市博物馆举办“武王墩发掘进展图片及部分实物临展”,现场游人如织。备受期待的编钟也在展出之列,它们首次与公众见面,每件编钟表面的精美纹饰依然清晰,让人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水平。作为曾经繁华一时的礼乐重器,编钟至今仍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人秉承着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勇敢地走过了800年的时光,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