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钧 李严 摄影报道
A7:武王墩为何有那么多青铜器
楚国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南方大国,其青铜器因具有独特的形制而自成一系。
无论是李三孤堆大墓所出器物,还是武王墩大墓出土的物品,其青铜器一个比一个多、一个比一个大。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楚国的青铜器更是占了楚国出土文物的大头。
楚国,在中后期几乎垄断了铜业,这助力它成为一方霸主。即便是亡国之前不久修建的武王墩大墓,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也是无与伦比,可见楚国当时家底之厚。
铜,楚国的争霸利器。
有一个典故:郑文公来拜访楚成王,宴会结束了,楚成王送给前来觐见的郑文公一笔厚礼。这笔厚礼,在遥远的春秋时代,其价值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就是铜。当郑文公带着一千斤铜美滋滋地返回郑国时,楚成王越想越后悔,他派使者追上郑文公——告诉郑文公,这一千斤铜只能用来做礼器,不能用来制造兵器。
楚成王的后悔有着非常明确的现实考量。先秦时期,古人把国家大事归为两件,即《左传》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而不论祭祀还是战争,都离不开铜——祭祀要铸造大量青铜器;至于战争,铜是制造武器的必需品。与石器时代那些石制、骨制和木制的兵器相比,铜制兵器所向披靡,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追溯楚国根源,它曾经卑微得可以忽略不计。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到春秋初叶的楚子熊通时代,楚国已经崛起,成为诸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存在。
公元前704年,也就是熊通在位第三十七个年头时,他指使随侯向周天子要求,晋升他的爵位。但是,周天子断然拒绝。熊通勃然大怒,自立为王,称楚武王。尽管自从周平王东迁以来,周天子就不复从前的权威,但诸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僭号称王,却是从熊通开始的。
熊通敢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一方面,在于十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楚国早已不是当初筚路蓝缕的小国;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楚人逐步控制了一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有了与周天子叫板的物质基础。
那就是铜,来自铜绿山的铜。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中国商朝早期至汉朝的采铜和冶铜遗址,最新考古发现铜绿山的开采时间可追溯到夏朝早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城区西南约4公里,面积2平方千米。
铜绿山位于湖北大冶。铜绿山的铜矿埋藏浅,品位高,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富矿。
距离铜绿山将近三百公里外的西北方,是湖北省随州市。也就是当时的诸侯国——随国。
当初周天子分封随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铜——商周时期,在中国腹地,有一条繁忙而重要的铜锡之路,那就是金文所说的“金道锡行”。
转运铜锡为主的金道锡行,其大致路线为:湖南的锡和铜绿山以及赣北的铜,在今武汉一带汇集后,经孝感抵随州,沿随枣走廊,入南阳盆地,再经今方城、叶县而达洛阳,或继续西行至关中。
漫长的运输线,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更多的不确定性,尤其当运输的物品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铜时,风险更是急剧上升。无论是楚国初创时期还是崛起之后,楚人在争霸战中深深地体会到青铜兵器的强大威力,但却常常为自己掌握的铜不多而着急。于是,就有了武王三次伐随。
楚人虽然强悍,最初对铜绿山铜矿却鞭长莫及,不过,楚人非常聪明,一番琢磨后武王把主意打到了那漫长的运输线上。先是相继灭了通往铜绿山的好几个国家。然后,才拿国力比自己强的随国开刀。
然而,尽管楚军如狼似虎,但是拥有青铜的随国比楚国还要厉害。连续两次,武王亲率大军攻伐随国都战败了。直到16年后的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在年逾古稀之年第三次率领军队向随国进发,虽然还在路上时武王就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他渴望着在有生之年为楚国的雄起再拼一次,便带着病体继续前进。可是,楚王生命在行军路上走到了尽头。将士们按照武王临终前的安排,化悲痛为力量,一举攻占随国,强势将铜绿山划入楚国版图。
从此,楚国发展一日千里!春秋战国时期,铜是一种神奇的东西,青铜兵器的大量列装楚军,极大地提高了楚国军队战斗力。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即位。这位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楚君,在铜矿的加持下,击败北方超级大国晋国,从而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后来,楚庄王正是因为拥有了中国最大的铜矿带,心中底气十足,才敢在洛河边上检阅楚军,豪情满怀地问鼎中原。
楚庄王问鼎中原时,不无自豪地对周天子的大臣王孙满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意思是说,只要把楚国兵器上的锋刃摘下来,就足以熔铸为九鼎。
在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对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在这处春秋时期的古矿遗址里竟然有着近40万吨的炉渣。
专家通过对这些堆积如山炉渣的推算,仅仅这里的产铜量就高达12万吨左右。12万吨铜可以制造成6000万把青铜剑,或2.4亿件青铜戈,或40亿枚青铜箭头。
极盛时,楚国疆域名列第一,相当于其他诸侯的总和。可以说,楚人赫赫战功的背后,铜绿山是沉默而持久的第一推动力,它创造了青铜时代的奇迹。
大争时期,有了铜,国家发展就有了推动力,但如果没有了铜,那是非常寒酸的。
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看到了出土于寿县西圈遗址的陶仿铜鼎。西圈遗址是蔡国国君和贵族的墓葬群,这里的陪葬品大鼎不用青铜居然用陶仿,与墓主人身份极不相符。原来,蔡国与楚国闹翻了以后,楚国对蔡国进行了铜断供,以至于蔡国贵族下葬时无铜可用,只能用陶仿。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出土文物中,其他诸侯国的兵器、礼器大多是青铜制造的,但其他器物尤其是生活器具大都是陶器和木器,但楚国是一个例外,它的生活器具也都是青铜器,可见楚国铜的富余。
由此看来,武王墩大墓里出土那么多青铜器,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