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淮南段监测到鱼类40种

淮王鱼保护区多样性向好生物链完整

本报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

版次:03  2024年06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月间,淮河淮南段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监测工作传来利好消息:淮河淮南段水质向好,保护区渔业资源丰富,生物链完整,鱼类群落结构健康合理。

今年5月下旬,“2024年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项目”在淮王鱼保护区实施,截至5月31日,共计统计到渔获物40种2145尾,其中有850克的江黄颡、364克的黄颡鱼这些特种鱼类;还有对水质要求高的俗称为“毛刀鱼”的刀鲚和鲌属鱼类等,这其中刀鲚12条,细鳞鲴最大个体915克,蒙古鲌最大个体902克,翘嘴鲌最大个体885克。本次监测中,最大体重的为鲢鱼即俗称的“小头鲢子”,5430克;其次为鳙鱼即“大头鲢子”,5274克。

据悉,本次省级监测活动旨在掌握淮河干流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了2024年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项目。依照《2024年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项目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5月下旬,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对淮河干流淮王鱼保护区水域水生生物资源开展现场监测和评估,监测活动得到了淮南市渔政部门及凤台县、潘集区渔政部门的全程配合。

据了解,监测是一项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监测,对水域生态系统进行全面“体检”,动态掌握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环境状况,分析生态修复的关键点,评价保护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指导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活动进行中,监测团队无惧炎热酷暑等不利气候条件,在淮王鱼保护区凤台监测断面#48、平圩监测断面#49的预定点位,对鱼类种群结构及资源状况和鱼类栖息环境状况开展监测,为摸清该区域渔业资源和水质生态环境现状,以动态评估禁捕实施效果、评价生物完整性,全面构建我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生态大保护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市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资源监测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说明随着多年持续保护和增殖放流的开展,淮河淮南段水域特别是淮王鱼保护区鱼类资源多样性向好。

市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当前正值淮河禁渔期,保护区种群结构仍然脆弱,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近年来,垂钓群体日益增多,违规垂钓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利用垂钓变相进行捕捞。一些垂钓者所用钓具“锚钩”就是用来刮鱼、钩鱼的,这种捕鱼方式不但伤鱼,也破坏渔业资源。淮河禁渔期内,淮河干流禁止一切捕捞作业(包含垂钓),在重点打击丝网、地笼等网具捕捞的同时,亦不允许在淮河出现垂钓行为。

市渔政执法人员强调,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偷捕行为,让鱼儿休养生息,全力维护保护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为鱼儿打造一个安稳舒适的家园,助力淮河珍稀鱼种的种群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