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便民利企新措施 看我市如何路口“绣花”

本报记者 苏国义 通讯员 黄晓磊 摄影报道

版次:02  2024年06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市优化城市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效果显著

日前,公安部推出进一步深化电子证照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城市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等8项公安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新措施,这些措施将于7月1日起实施或试点推行。

6月19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小磊交通优化工作室”了解到,围绕公安交管8项便民利企改革新措施,我市“小步快跑”,部分行动早于新措施推行之前已经开启“绣花”模式,其中,优化城市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更是成效显著。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本着“为民众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出行条件”这一宗旨,结合文明创建,淮南公安交警在大量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四种典型路口的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设计方法,并对我市126个路口进行了综合改造,为非机动车出行创造了更加安全便利的通行条件。

多篇交通组织优化论文获发表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小磊交通优化工作室”负责人黄晓磊介绍,优化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是绣花功夫,科学“图样”是施工前提。为此,市公安局牵头组建了由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交通研究院等专家组成的课题小组,并将该研究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行推进。

黄晓磊说,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科学化解决方案,从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冲突点、缩小交叉口占用空间资源等方面对不同交通组织方法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制定了清晰明确的路口设计蓝图,并形成了《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设计方法及适用性》《四种典型路口的非机动车左转交通组织设计方法》《非机动车安全交叉口设计》三篇研究论文,在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我市公安交警还制作了4部专题解读视频,组织人员对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进行多次专题宣讲,并成立了“小磊交通优化工作室”,搭建了交通控制与仿真实验室平台,全面提升城市路口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因地制宜施“针法”

“每个地区的道路条件、路口型式各不相同,各个路口的交通组织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黄晓磊介绍,我们因此推广城市路口慢行一体化设计51处,将非机动车和行人按照同一类型交通对象,通过设置非机动车禁止行驶区、增加绿化带物理分隔、设置“L”型过街等措施,引导非机动车有序等候、顺畅通过,减少通行干扰。

我市对75个非机动车通行不便的路口进行了针对性的“小手术、小改造”,按照“一路口一方案”方针,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如彩色涂料铺装、非机动车一次左转、前置待行区等,对重点交叉口进行快速整改和治理,改造完成后及时总结,并连续四年编写《交通组织精细化典型案例汇编》,收集了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的42个经典案例。

强化现场管控显实效

交通组织优化工作是基础,现场管理到位显实效。交通组织优化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坚持路面管理与源头管理并重,深化警民联动共治机制,提升路口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非机动车通行“品质工程”。

公安交警通过路面勤务机制改革,将警力最大限度投放到路面一线,严格执行定人、定岗、定时间、定路口、定任务、定路段,包秩序的“六定一包”责任制以及高峰守点、平峰巡线、低峰到片的动态管理勤务,针对非机动车逆行、闯红灯、不按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通过现场执法、劝导教育、媒体曝光等方式,增强非机动车驾驶人守法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相关措施经过长期执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市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优化成效显著。下一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将根据8项公安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新措施相关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打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