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走过的每一条小路,经历的每一场雨水,见过的每一次冷暖,都让人生添上独特的滋味。而要让人生这杯茶变得茶香氤氲、余香不绝,低配情绪、高配认知、顶配修养不可或缺。
1
低配情绪,减少内耗
钱钟书说:“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会被偶尔的情绪失控全部推翻”。遇事学会“低配”情绪,并非是压抑情感,而是掌控内心情绪的波澜,不让其肆意泛滥。
生活有顺有逆,有起有伏。“一帆风顺”是理想,“一地鸡毛”是现实。许多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手足无措、慌慌张张,但也有人能把握好“治愈生活”的力量。而这力量,有的来源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心,有的来源于他人的安慰和鼓励。
苏轼,就拥有这种治愈生活的力量。即使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他仍然能够有“万里归来颜愈少”的从容,有“诗酒趁年华”的满足,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在黄州,苏轼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没有受被贬后的悲愤情绪所困,反而在困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在杭州,苏轼没有因被排挤而郁闷内耗,在知天命的年纪依然怀抱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大兴水利,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遭遇挫折与不公,若能像苏轼一般低配情绪,便能以平和之心应对风雨。就像《平凡的故事》里有句话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2
高配认知,丰盈内心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虽有限,但学习和成长却是无止境的,若对于事物的认知停滞在当下,那么无论走多远,都还是在原地打转。
认知高者,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看事情也更加客观,不会因他人的话语或情绪而动摇。
有几人共同出海钓鱼,返航时却迷失了方向,有人打开灯照亮四周却一无所获,有人提议原路返回,却也找不到道路,大家慌了起来。
这时,一位老者提议关掉所有的灯。灯光暗了下来,众人也在黑暗中冷静了下来,逐渐适应了黑夜。
过了一会儿,发现不远处有点点亮光,老者指着远方说:“那亮光,正是我们回家的方向。”
认知的高度,决定了视野、能力的高度。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困境,其实只是思维的绝境。认知不到位,容易陷入低质量的“勤奋”,越努力,离目标越远,即使拼尽全力,也看不见成绩。
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打破固有的认知局限,才能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和洞察能力。
卸下人生枷锁,才能走得越来越轻松、惬意,看到更远的风景。
3
顶配修养,传递善良
曾听过一句话:“开始让人舒服的,一定是语言;后来让人舒服的,一定是人品。”
依靠语言维系的关系是短暂的,要想加固关系纽带,让情谊细水长流,唯有人品。
人品,来自修养,是内在素质的体现。而顶配修养,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高贵品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教诲,也是修养的真谛。
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温和谦逊。在动荡的年代,她坚守内心的宁静与善良,对待他人始终充满尊重与关爱。她的修养,让她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高修养的人,善于换位思考,尊重每一个人,坚守善良底线,待人接物保持谦和的态度。
学会默默内省,放下得失,复盘经历,把低谷作为磨刀石,迈进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生活美好还是痛苦,决定权就在我们的手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步入中年后,更加讲究合理分配资源额度,为幸福腾出储蓄空间。
人生漫漫,愿你我都能从容走过余生,活出属于自己的圆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