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巧妙的窃曲纹铜弦鼎 被称为两千多年前的“高压锅”

版次:A05  2024年06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明星 付莉荣 摄影报道

鼎,是古代一种比较多见的青铜器,可以用作炖煮食物,也可以当作祭祀用的礼器。由于鼎的重要性,也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着两件造型独特的鼎——窃曲纹铜弦鼎。

窃曲纹铜弦鼎是春秋时期的群舒青铜器,1959年出土于原舒城县龙舒公社凤凰嘴。该鼎腹部扁鼓,两边附耳,三蹄足,平盖,盖正中有一半环钮,中间穿一根铉,靠近边沿的地方,有3个等距离的规矩形块,平盖倒放过来,就成了一个浅腹的盘子,3个规矩形块就可以当成盘足。鼎的腹部装饰有围绕一周的群鸟纹,群鸟每8个一组,按四倒四正排列。鼎的附耳上,装饰有连点纹,鼎盖上装饰着一圈卷云纹。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孙晓菲介绍,该鼎出土时,在器腹内残留了比较多的羊骨头,以此推测,该鼎是用作炖煮食物的器具,中间穿一根铉可以固定平盖,防止食物溢出,以更好地炖煮肉类食物。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一个现代生活中家里常用的厨具——高压锅了?没错,这件极具生活化的窃曲纹铜弦鼎就被形象地称为两千多年前的“高压锅”,让我们不由得赞叹古人的聪明智慧。

前面说过,窃曲纹铜弦鼎是春秋时期的群舒青铜器。群舒不是指某个国家,而是对多个小国的统称。据了解,春秋时期的群舒,是指舒、舒庸、舒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集团,主要分布在今舒城、肥东、肥西、六安、巢湖、庐江等安徽中部的江淮之间。因群舒国小而势微,最终为楚国所灭。二十世纪以来,舒城、庐江、肥西、寿县等地出土的一批春秋时期群舒墓葬遗物,不仅有群舒地域文化色彩,也有浓郁的楚文化风格,充分反映了楚国经营江淮时期两种文化的融合并存。

据了解,楚国前后历经800年,从最初的小国,最终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疆域最广的时候,西至巴蜀,东到大海,南起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随着春秋晚期楚国的扩张,楚文化遍及淮河流域,淮夷土著文化逐渐被楚文化吸收。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地处江淮的寿春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最终也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

孙晓菲介绍,作为大国,楚国资源丰富,制造的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大,像楚大鼎那样显得威武霸气。群舒小国因资源受限,从出土的青铜器看,器型一般也比较小,虽然如此,但它充满生活化、世俗化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楚国与晋国发生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后,北进受阻,转而东进。”孙晓菲介绍:“楚国东进江淮的过程中,楚文化与江淮地区的文化是兼容并蓄的,从出土的窃曲纹铜弦鼎这件群舒青铜器身上能看到楚文化的元素特征,比如鼎的腿部比较粗壮、纹饰丰富多样等,体现了群舒文化与楚文化交融并存,也反映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