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4版)
熊 横
生平
熊元(完)的父王叫熊横。这位楚顷襄王(?—前263年),为王36年。他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耻辱,第一,郢都沦陷,名城失守。《史记·楚世家》:“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第二,《战国策·楚五》:“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第三,屈原“怀沙”,“自投汨罗”。国破家亡,朝政腐败,爱国忠君的一代文学巨匠,从此陨落。
葬地
陈城(郢陈)。今河南淮阳境内。作为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存在27年。其中楚顷襄王熊横在陈城为王16年,楚考烈王熊元继位为王11年。
熊横二十一年逃亡到陈城,在三十六年(前263年)死去。《史记·楚世家》:“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就是说,熊横死在陈城,太子熊元即位,并在王都安葬父亲。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马鞍冢及车马坑,专家研究认为,这就是楚顷襄王墓。
鉅阳。今安徽阜阳太和境内。《史记·六国年表》:“(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迁于鉅阳。”《资治通鉴》卷六:“(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楚迁于鉅阳。”可知熊元迁都鉅阳11年。
寿春。今安徽淮南境内。《六国年表》:“(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王东迁寿春,命曰郢。”《楚世家》:“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就是说,熊元在楚淮大地为王25年,在寿春仅3年,死后葬于王都。
熊横、熊元父子二代,三个都城,葬地清楚。有人却说淮南武王墩楚墓,是楚顷襄王墓,应该是疏于考察!
酓与郢
“酓”就是“郢”吗?两者有何联系?
“酓”的形、音、义
“酓”字见于甲骨文,金文亦多见。
“酓”字的古文字
“酓”字释义。训义主要有五个方面:①酒味苦。《说文》:“酓,酒味苦也。从酉,今声。咽嗛切。”②通“㱃(yĭn)”。饮,喝,饮酒。《说文·㱃部》:“㱃,歠(chuò)也。从欠,酓声。”《玉篇·欠部》:“㱃,古文‘饮’。”③通“盦(ān)”。覆盖;器皿。《说文》:“盦,覆盖也。从皿,酓声。”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十:“古器之名,则有……壶、盦、瓿(bù)。”④通“檿(yăn)”,山桑,即柞树。《史记·夏本纪》:“酓丝”。《索隐》:“《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⑤楚人姓,通“熊”。《大戴礼记·帝系》《史记·楚世家》等中作“熊”。战国竹简文字《楚居》中出现“酓狂”“酓只”“酓鸷”“酓延”等人名,出土战国铜器铭文有“酓前”“酓悍”“酓章”等。
“酓”字的古音。《广韵·琰韵》:“於琰切。”《韵镜》外转第四十合,琰韵,喉音,清,四等,列有代表字“黡”。根据唐、宋韵书和韵图的规定,可以推定“酓”字的上古音归于影纽、侵部。
“郢”的形、音、义
甲骨文中尚未有“郢”字,金文、简文等中则多见。
“郢”字的古文字
“郢”为楚都。《说文》:“郢,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以整切。”《世本》:“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宋衷曰:‘今南郡江陵县北有郢城。’”按,即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
“郢”字的古音。《广韵·静韵》:“郢,楚地。以正切。”“以”属“馀”纽,“正”为“静”韵,上声。《礼部韵略》“四十静”:“以井切。地名。<释>云:楚之别邑,在南郡江陵北十里。”“郢”字上古音,可推为馀纽、耕部。“酓”“郢”两字,上古音声纽相近,但是韵部不同,通假的可能性很小。
“酓”“郢”两字比较。从两个字的形、音、义分析可以知道,①两字的构形,没有任何联系。②两字的读音,上古音不构成通假。③两字的释义,不能互训。④简文佐证,两字无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其中出现楚国先人姓名“酓·”,就有20处;出现楚国都邑“·郢”,则有18处,两字都是前后独立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酓”是“郢”的古代写法,这是不准确的。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淮南武王墩大墓,应该是楚考烈王墓,而不是楚顷襄王墓。“酓前”应当是熊元(完)。释作“肯”、“延(脠)”、“朏”等,可备一说。说“酓”就是“郢”,需要文献佐证。
(本文古文字资料,得到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胡旋博士的帮助,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