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三年 他种出乡村振兴新“菜园”

版次:04  2024年06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

6月25日,安徽理工大学驻淮南高新区三和镇新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张文涛完成工作交接,在村民依依不舍的目送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新华村。张文涛说,这一刻他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悟。

80后的张文涛是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2021年他被安徽理工大学选派到新华村任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三年来,张文涛充分发挥所在驻村自身优势,带领驻村工作队以“安新菜园”为产业基石,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种植体验、劳动锻炼等功能为一体的文旅基地,改善了村集体收入较低的窘境。

6月16日出版的总第76期国家级刊物《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大篇幅刊发了张文涛署名文章《我在新华村办“菜园”》,管中窥豹,文中透露了张文涛通过“安新菜园”给新华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安新菜园”是张文涛驻村后带头兴办的首个项目。三年前,这片菜园还是一片荒地,他回忆说,当时面对新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不足10万元、村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现实难题,其坚持问题导向,确立发展思路,靶向精准发力,带领大家以“安新菜园”项目建设为新华村产业发展突破口,争取多方支持,破解制约瓶颈,打造“开心菜园”“文旅菜园”,为新华村产业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为后期面条厂建设、科技示范园建设、草莓基地建设、露营地建设等打下坚实基础。

在张文涛的带领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如今新华村的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一些文旅企业入驻新华村,餐饮、休闲、娱乐,劳动研学等项目更是多点开花。

张文涛介绍,“安新菜园”已完成四期建设,占地 26.7 亩,它不仅使新华村抛荒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还增加了村民收入,带动 20 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余元,村民收益实现每年10万元以上。高峰期,新华村文旅项目日营业额可达5万元左右,走出了新华村专属的三产融合新路径,探索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让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在乡村落地、生根、发芽。受“安新菜园”影响,目前,三和镇已有 6个村组织建设了“小菜园”,并顺利对外出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在张文涛的带领下,今年上半年,新华村新建的面条加工厂每天向社会供应面条达1300余斤;草莓大棚由2021年的34个发展至今超过200个,解决近百人就业,每个种植户实现年收入20万元以上。除了这些项目,驻村工作队还争取各类政府资金支持400余万元和社会捐助50余万元用于新华村乡村建设;联合安徽理工大学和社会力量对村脱贫户实行“一对一定点帮扶”;利用节假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等,提升村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三年来,新华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实现三连跳,从2021年的27.7万元、2022年的80万元,发展到2023年的140万元以上。张文涛说,现在他虽然已经回到安徽理工大学工作岗位,但是他的心还一直和新华村的村民们在一起,今后,他会持续关注新华村的乡村振兴情况。

图为张文涛(左一)在打理“安新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