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自动驾驶在多场景有序推进,变得越来越“聪明”。其背后所蕴含的伦理考量、技术挑战及车企所负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研究这一前沿领域,东南大学人文-交通学院特组建了自动驾驶技术伦理风险研究团队,积极响应中国伦理学会发起的竞榜活动,以“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研究”为议题,将“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研究——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作为作品名称,特别邀请了东南大学教授、智慧交通与空间信息系副主任张健老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球老师,以及南京开沃集团沃行科技CTO的裴沛博士进行了一场深度专访。
技术挑战:从辅助到智能的自动驾驶迭代递进与跨越
张健老师指出,自动驾驶技术从诞生到高潮再到现在的客观冷静是一个迭代递进和跨越发展的过程。按照广泛遵循的SAE International J3016标准(从L0到L5的六个等级),从基础的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需要一个过程。在特定封闭或半开放环境下,已有技术能实现L4至L5级别的自动驾驶,即车辆可在自动工干预下自主行驶。而在更广泛的公共道路上,大多数智能驾驶车辆仍处于L2至L3的过渡阶段,这意味着虽然车辆能承担部分驾驶任务,但仍需人员进行监控以确保安全。
张健老师强调,自动驾驶技术的推进不仅涉及到技术难题的攻克,还面临法律与伦理的挑战。特别是在L3级别及以上,责任归属问题成为关键之一,需要法律层面的明确界定。国内虽有不少城市正在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和试运营,但在法律法规层面仍有许多掣肘,大多仍是以审慎态度推动产业发展。
伦理考量:法律人格与责任归属的哲学探讨
王球老师指出,法律人格并非系统内在属性的直接反映,而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赋予。他强调,在探讨自动驾驶汽车是否具备法律人格时,需考量其边界、交互能力、灵活性等,并辅以严格测试。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归属问题,王球老师认为,虽然法律人格可以赋予系统,但自动驾驶汽车无法直接承担法律责任,应转嫁至购买使用者,尤其是那些通过个人行为调整系统导致事故的情况。王球老师还强调,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考量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触及到意识形态层面,其中的识别技术可能存在的局限更涉及社会公正与价值观的重塑。对此他呼吁,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哲学想象力,深入探讨不同情境下的责任主体与伦理边界。
车企责任:应对数据挑战与推动全球化发展
裴沛博士从车企责任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自动驾驶技术决策系统的精妙构造及面临的数据挑战。他强调,在系统设计中,自动驾驶权限被谨慎地置于控制链的底层,之上则是人类直接及远程操控的优先权——这种设计确保了在复杂或紧急情况下人类能够迅速接管控制权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针对数据挑战,裴博士指出数据的广泛代表性是自动驾驶技术成功的关键。由于不同地区的交通规则、道路标识、行人习惯等存在差异,自动驾驶系统必须针对特定地区进行数据采集与优化。然而这一过程不仅复杂耗时,还伴随着隐私保护等敏感问题。为此裴博士分享了开沃集团的应对策略,包括利用公开数据集进行基础训练、针对特定场景进行深度优化以及确保数据来源及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等。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了跨国应用中的特殊挑战,并呼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合作,克服技术与法律障碍,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来源:东南大学人文-交通学院自动驾驶技术伦理风险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