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科
临近中午,正当我在厨房里兴致勃勃地演奏着锅碗瓢勺交响曲时,楼下一声“戗刀磨剪子咧”的吆喝声如天籁之音,虽沙哑,却极具坚韧的穿透力,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扯到久远久远的孩童时代……
可以说,在那个交通还不甚便利、物资还不算丰富、信息还不很畅通的年代,那一声声带着异乡情调的吆喝,给我和广大同龄人的童年带来了不知多少温馨而快乐的期盼。
“嘿哎,摇起鼓来,唱起歌,挑着扁担来送货。针头线脑样样有,瓜子小糖备得多……”小时候,只要村口一响起货郎摇着拨浪鼓的伴唱,村里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孩子们扯着胡哨,撒丫子从各家各户跑将出来。“扑棱棱、扑棱棱”,充满节奏感的拨浪鼓的声音,仿佛是充满魔力的集结号,全村的孩子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货郎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时,走乡串户的货郎像变魔术似的、操着一口“很时髦”的外地口音、不急不慢、神气十足地向孩子们介绍货郎柜玻璃板下面的新奇玩意儿。货郎很懂得营销之道,他一边伸着两个短胳膊护着货郎挑,维持秩序——生怕大家伙把货郎挑挤坏了,一边一个劲地劝大家:“不要挤、不要吵、拿好钱、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他慢吞吞地打开玻璃板,慢吞吞地抽出下面的一层层小抽屉,一脸得意地向大家炫耀着他“琳琅满目”的“新世界”。货郎挑像个充满魔力的吸铁石,狠狠地吸引了所有孩子齐刷刷的目光。
货郎会向蹒跚学步的孩子“咕哇咕哇”地扯两下泥老虎,向流着哈喇子的孩子,推销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豆或者面糖块,向年龄大点的孩子推销万花筒,向已上学的孩子推销小画书(连环画),向小姑娘推销花头绳,向男孩子们推销玻璃球……孩子们手里紧紧攥着平时攒下来的三分五分、一角两角的纸币,争先恐后地抢购着自己心仪的宝贝,没有钱或者没有买到“宝贝”的孩子,往往会非常渴求地向如愿以偿的小伙伴讨要“宝贝”看一看,摸一摸。如果是特别“精贵”自己“宝贝”的小伙伴,往往会抓紧自己抢购到手的“宝贝”,挤出人群,一蹦一跳地、撒着欢地跑开,一边跑还一边傲娇地喊着:“不给看,不给看,就是不给看!哦!回家喽!”
等到孩子们手里三分五分、一角两角的纸币都换成了货郎挑来的“宝贝”,货郎就乐呵呵地挑起货郎挑,“扑棱棱、扑棱棱”地摇起拨浪鼓,心满意足地、一摇一晃地赶往下一个村子去了。
“灶王到,灶王到,东家见了哈哈笑;请到灶王上得天,东家心善多美言……”小时候,每每听到这样沙哑而又喜庆的吆喝声,大家就知道,时节已经过了腊八,马上要到小年祭灶了。挨家挨户给大家“送”门神和灶王爷的驼背老人到了。
“炸米花、炸米花,炸了米花蘸糖瓜!大人小孩笑哈哈!”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全村男女老少都知道真的快要过年了,炸米花的老爷子也来了,要赶紧炸米花、熬糖稀,蘸米花糖喽!
……
“戗刀磨剪子咧!”饭菜飘香的时刻,老人那略显焦急而又透露着倔强的吆喝声,将我的思绪从遥远的孩童时代拉回到身居高层建筑的现实。
我探头往楼下一望,老人正转身推着自己“叽叽扭扭”作响的自行车和绑在自行车上的戗刀磨剪子的一套老物什,蹒跚着离去。“戗刀磨剪子咧”的吆喝声渐行渐远地在楼宇间飘散开去,在我记忆的长河里荡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