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最后的都城为什么是这里?

——来自首届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回答

本报记者 廖凌云 摄影报道

版次:03  2024年07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义中

张钟云

尹弘兵

由淮南师范学院、中共淮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淮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楚文化学术研讨会于7月16日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楚文化与中华文明”主题,穿越历史时空,探秘精彩绝伦的楚文化。

楚国最后的都城为什么是寿春?寿春城遗址考古有何新进展?现场,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了皖鄂两省三位专家,一起来听一听,他们都说了什么——

尹弘兵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

探讨会上,尹弘兵作了题为《楚都发展与中国古都的早期形态》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说,疆郢是《楚居》中的第一个郢,也是楚都称郢之始。疆郢的性质,可能与楚武王称王有关,是楚武王称王建制的结果。聚落在先秦文献中的通称是“邑”,群邑之首为“都”,都的标志是建有宗庙祭祀先君,楚武王称王建制,则必按周之模式在居地建立宗庙、社稷,所谓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由此判断疆郢当建有宗庙,是楚武王称王建制后楚国的正都,而郢也由此成为楚都通名。而楚都的发展,可用以观察中国古都的早期形态。

在接受淮南网、淮河早报记者采访时,尹弘兵指出,楚国东迁以后,淮河中游地区是楚国最重要的一个区域,楚国迁到这里具有历史必然性。相对来说,寿春地区比较富裕,也比较安全。在这里,楚国度过了最后一段相对比较安稳的时光。

张钟云

湖北大学 教授

当天,张钟云作了题为《关于安徽楚文化及研究的一些问题》的发言。张钟云介绍,楚文化从春秋中期开始影响江淮,楚国向东经营江淮,直到迁都寿春,在今天江淮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特别是李三孤堆、杨公贵族墓群、寿春城、武王墩的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楚迁都寿春的史实,也为研究楚文化的物质繁荣、精神信仰、文化富集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接受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时,张钟云说,楚国最后定都寿春,表明寿春自有其独特之处。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建水利工程——天下第一人工塘安丰塘,因势利导,沃野千里,粮仓富足,基业稳固;寿春北依八公山,四周有东淝水、淮河围绕,山水形成了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寿春历经州来、蔡国的经营,城池规模、治理管理、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都让这里成为楚国定都的不二首选。

张义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当天,张义中作了题为《寿春城遗址考古的新进展——西南小城和寿滨古城》的发言。他介绍说,悬而未决的寿春城遗址城垣始终是制约遗址研究、保护和利用的瓶颈问题。2021年,寿春城遗址考古队选择西南小城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增进了对楚国晚期城址、城墙的认识,为探索并最终解决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提供了材料支撑。

在接受采访时,张义中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2021年11月,寿春城遗址考古队新发现一处城墙遗迹,即寿滨古城,该城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寿春城遗址西部正中,系寿春城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年代上看,与寿春城遗址相吻合,填补了寿春城遗址在战国晚期城墙遗迹方面的空白,也为下一步寻找寿春城遗址的大城或外城城垣提供了重要标本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