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这片位于淮河之滨、瓦埠湖岸,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思绪万千,遥想这块土地所经历的风霜雪雨,这块土地上的革命先烈披荆斩棘的革命征途……时光回溯到1923年冬,一支直属党中央的安徽最早的党组织——小甸集特支在这里建立。从此,小甸集镇方圆数十里村庄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前仆后继地投入革命的队伍。而我,要书写的,正是在皖西革命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一门三烈士”——曹渊、曹云露、曹少修。
三烈士系小甸集曹家岗内一位贫苦农民曹守身的子孙。曹守身继承祖业在沟渠环绕、绿树成荫的曹家岗养育了三个儿子,粗识文字却深明大义的曹守身主张让儿孙读书并支持儿孙革命,于是,从那土墙草顶的茅屋里,陆续走出了三个为革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子孙,即:次子曹少修、三子曹渊与孙子曹云露(为长子曹兴宽之子)。然而,这个普通的家庭为革命献出的绝不仅仅只是三条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而是引导着后来者延续着烈士们的精神,追逐着他们的步伐,在一条艰难革命之路上勇往无前地行走。我在寻访三烈士革命足迹的过程中,被一簇簇火光映照,我看见革命的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及全国。他们是火种,是微芒,是遥远的星与不灭的火,他们是值得被铭记的英雄。
2020年11月,寿县小甸镇革命烈士纪念园,一行来自远方的游子躬身朝向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虔诚地祭拜。在他们身后,摄像机在跟拍录制。他们是曹渊烈士的后人,跟拍摄像者是央视大型记录片《记住乡愁》节目的摄制组。曹渊烈士的独子曹云屏老人已逝世,此次回乡的是曹云屏的子女,曹渊烈士的孙辈,故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父亲忘不了的乡愁,更有“一门三烈士”的光荣门楣。
“中共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于1923年的冬天,位于瓦埠湖东南岸一个乡村集镇小甸。
1922年春,寿县籍青年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三人奉派回乡,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瓦埠湖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冬,在周恩来的亲自指导下,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此后安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党组织,1924年底,安徽全省40名党员,寿县籍29人,全省早期党员总人数中,有一半为寿县籍,而在1925年至1927年间,中央派往苏联学习的19名中共党员中,有9人是寿县人。
据《寿县革命史》记载,“五四运动”前后,寿县革命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寻求出路,从农村走向合肥、芜湖、走向上海等大城市。当他们获得了革命理论、理想后,返过来又回到农村进行革命活动,实践他们的理想、理论。他们在寿县先后建立了“小甸特支”和“淮上补习社党支部”,从此寿县人民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斗争。这就为中国革命史在小甸镇留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遗迹。小甸特支是曹蕴真、鲁平阶、徐梦秋和薛卓汉等1923年冬从上海返乡组建起来的。前后两个党支部都直属党中央领导。这两个党支部的成员后来大都去到革命策源地广州,为推动革命前进起到重要作用。淮上中学补习社党支部,因为其基础是办学,所网罗的人较多,如曹广化、张如屏、曹广海、曹云露等,这是寿县革命史上的闪光点。
淮上中学补习社共招收三四十名失学青年,这些学生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纷纷要求参加革命,其中曹少修、李坦入了党,曹云露入了团。1922年李坦和曹渊在芜湖闹学潮被学校开除后,李坦曾到上海(我曾在资料中,见过一张曹少修、曹渊、李坦与胡屏舟于1923年在上海的合影),后回乡办起了“改良私塾”,所谓改良私塾,即不教四书、五经,开设国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等课程。一面讲授新知识,一面讲解革命道理。1924年暑假,胡萍舟等人回到小甸集办淮上中学补习社,李坦停办了改良私塾,带领他的学生,一起参加淮上中学补习社的学习。
这里我想说一说张树侯先生。张树侯先生是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1904年,和柏文蔚会同太和党领袖郭其昌准备聚集万人起义,但未成功;辛亥革命时,他积极协助淮上军首领张汇滔组建淮上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张树侯先生研究小学、工金石、善书法,是远近知名的书法家,当年他和柏文蔚均为“寿县四才子”。张树侯先生的故居邢家岗,于曹家岗仅相距三华里,民国以后,张树侯先生在家设馆教书。曹少修、曹渊、曹云露都曾跟随先生读书,并受其影响,走向革命道路。曹渊之子曹云屏的名字就是先生所起,另外还有一个叫“东黎”的乳名,也是先生取的,意思是黑暗即将过去,东方黎明,曙光在望。其时曹渊正在黄埔军校学习,曹家人与张树侯先生那时并不知曹渊已为儿子取名“云灿”,直到八十年后,曹云屏从一位爱好党史收集的热心人士手中,接过当年曹渊亲手填写的黄埔军校学员登记档案,他在那张发黄的档案“子女姓名”一栏中看见了“云灿”二字,方知父亲已经为自己取下的这个他一生都未曾使用过的名字。
“一门三烈士”中第二位曹云露,生于1910年,7岁时跟随张树侯先生读私塾,受到了先生进步思想的影响。1922他到小甸集学校,跟随曹蕴真读书。曹蕴真是寿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曹云露在他的教育下,开始接触一些进步书籍,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1924年夏,曹云露进入淮上中学补习社学习,并在这年秋天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曹云露经组织介绍去凤阳第五中学读书。入校后,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学生会,办进步墙报,组织学生集会,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宣传革命道理。为此,当局派兵包围了学校,勒令学校停办,并要逮捕曹云露等进步学生。不得已,曹云露慨然离校回乡。第二年,他又经组织介绍去贵池中学读书,在那里,他对列强横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1926年3月,曹云露向参加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返乡省亲的三叔曹渊提出参加革命军的愿望。曹渊听罢高兴地勉励他:“吾侄志高,必有大用。汝尚年幼,好好记忆。”那年9月,曹渊在攻打武昌城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噩耗传来,曹云露悲痛而坚定地说:“为求中国之光明,牺牲最光荣。叔父遗志,我当继承。”
曹云露时时以三叔曹渊为榜样,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1年,曹云露在上奠寺小学任教,其时,他是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建立了秘密的农会、学生会等组织。并于1931年3月,积极参与了“瓦埠暴动”,掀起了除恶反霸的武装斗争。但那年9月,在瓦埠暴动中诞生的寿县游击大队在黄家坝与敌遭遇,损失殆尽,寿县革命形势陷入低潮。1932年4月,鄂豫皖苏区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到达寿县正阳关一带活动,中共寿县中心县委决定由张如屏、曹广海等负责重新组织革命武装。曹云露协助曹广海在小甸集一带成立了秘密游击小组。不久,各地游击小组汇合起来,组成寿县红军游击大队,曹云露任参谋长。曹云露任参谋长期间“不仅争着参加,而且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机智灵活,方法多变,率领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云露同志二三事》,张如屏著)
寿县红军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于1934年春扩编为皖北红军游击大队,曹云露任参谋长。为了扩大影响,大队决定攻打寿县李山庙吕小圩子的大地主吕学增所纠集的反对武装,搞一次大规模的扒粮活动。1934年2月3日上午,曹云露等巧扮仆人跟在一顶装饰讲究的轿子后,来到吕家圩子。因轿子里是装扮成病人的游击队员,门卫见是来看病的病人,便未加阻拦,结果曹云露等人顺利进入吕家后室,活捉了吕家父子,缴了枪支,扒粮分给了群众。此举吸收了一批青年加入了游击队,皖北红军游击大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曹云露的成长及革命斗争,与曹渊的影响及家庭的支持分不开,他的父亲曹兴宽是一位主持正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老人。他经常在寿县等地帮游击队买子弹,送往合肥等地,同时为党组织传送信件和掩护同志。
1937年春夏之间,经组织批准,曹云露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同年12月底,他受党中央派遣,离开延安,回到寿县,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元月,根据中原局书记朱理治的指示成立安徽工委,曹云露任工委书记。国民党消极抗日,使寿县城沦于敌手,日寇侵占城关后,由于四周处于人民抗日怒潮的包围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曹云露领导一支共产党的抗日武装队伍,强攻县城,取得成功。部队进城后,严明军纪,维持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1939年,曹云露被派往鄂东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后为新四军五大队)任第三营教导员。同年9 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重兵向鄂东五大队发起突然进攻,史称“鄂东惨案”。在狱中,曹云露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百般利诱,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持斗争,威武不屈。程汝怀无计可施,遂于1939年10月2日,把身负重伤的曹云露押赴刑场。曹云露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在曹云露烈士牺牲八年后,1947年10月,曹少修留下了一封绝笔:“吾弟渊,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为革命而死;今吾亦死,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翌日,61岁的曹少修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为革命而死,无尚光荣”慷慨就义。中共寿六霍合工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曹少修烈士,早年受张树侯先生影响,追求民主,醉心革命,他参加过同盟会,聚集乡民参加过淮上军,积极参与过淮上中学补习社的筹办。1926年9月,他在胞弟曹渊牺牲后,更坚定了革命意志,积极参加家乡的革命活动,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瓦埠暴动失败后,寿县东南一带白色恐怖强烈,曹少修遂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仍以自己在故乡的影响,帮助寿县红军游击队筹粮筹款、掩护伤病员和购买武器弹药。“七七事变”后,曹少修激于民族义愤,积极动员民间零星武装人员携带枪支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940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在津浦路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曹少修被选为参议员。曹少修肩负人民的委托,奔走于滁县、定远、寿县等地,积极协助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开展工作。尤其在敌伪进犯时,曹少修不顾个人安危,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更赢得普遍的赞誉。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都亲切而敬重地称他为“老参议”。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群众间的声望,动员民众加入中共抗日武装。1947年9月曹少修回乡的消息被绰号为“曹大野牛”的当地大地主侦悉,密报国民党寿县县长王镇华,王镇华将他和一部分群众逮捕。敌县长对他软硬兼施,百般利诱,还将他捆绑起来,游遍瓦埠镇、下塘集等大小10余个集镇,他拒不屈服,在狱中还向看守宣讲革命道理,受到感化的看守,不忍将翌日枪决他的消息告诉他,只问他有什么话要向家人交代。曹少修听罢此言,要来纸笔,写下了那封流传至今的绝笔。而寿县小甸集“曹门三烈士”的故事成为革命史诗般的存在。
1965年,毛主席的专列在蚌埠停留,安徽省委书记前往汇报工作时,毛主席在谈话中特别提到过安徽有一位曹渊烈士,对革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的风尘,但百年前,那些为民主革命做出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用生命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开来,后世的我在追溯历史、寻访先烈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撷取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令我心潮澎湃,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建设中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一座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