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7月26日电(李东标 赵怀勇)在众人的围观中,一只只山羊被羊主人带到赛场,喷上参赛号码,待到主人松开绳索的那一刻,它们便向对方发起进攻……近日,在安徽省临泉县,一场精彩的“斗羊”大赛拉开了当地山羊美食文化节的序幕。
临泉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国粮食主产区,养殖白山羊的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积极做好“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努力打造集山羊养殖、加工、美食、文旅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让白山羊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羊”。
“斗羊”民俗文化趣味浓
夏日的临泉,尽管热浪逼人,但是丝毫阻挡不了“斗羊”爱好者的热情。一大早,在临泉县瓦店镇,来自当地和邻近县市的羊主人带着自己的“爱将”前来一决高下。
“临泉‘斗羊’比赛主要选取精神饱满、体格健壮、生性好斗的成年公羊参加,通过多轮比赛,评出优秀者予以奖励,既鼓励山羊养殖户的养殖热情,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临泉县山羊协会秘书长马建说。
作为临泉县的一项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斗羊”习俗由来已久,当地举办“斗羊”比赛有近百年历史,乡土气息浓郁。
2013年,“瓦店斗羊”被列入第三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当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会举行“斗羊”比赛,其角斗场面惊险激烈、扣人心弦。
“今年的‘斗羊’比赛共有来自周边县市及河南省的143只羊参赛,最重的一只160多斤,无论是参赛数量、参赛规模、受群众欢迎程度都远超以往。”马建介绍。
除了“斗羊”比赛,临泉县还举办唢呐比赛、书画艺术展、杂技专场演出、“羊”名天下音乐节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
山羊美食撬动“舌尖经济”
三伏天吃羊肉、喝羊汤,是临泉人的“伏天仪式感”。在当地,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到了六月六,不忘吃羊肉;喝上一口羊肉汤,到老不会去药房。”
在瓦店镇山羊美食文化节活动现场,一排排口径硕大的铁锅整齐排列,店主人清水下锅、劈柴生火,待水温热后放入洗净的羊肉、羊骨,大火炖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新鲜羊肉汤浓香四溢。汤浓、味鲜、肉嫩、营养丰富,引得人们争相品尝。
在山羊美食文化节上,许氏烤全羊第五代传承人许连学一边忙着烤制全羊,一边指挥工作人员刷料、上架。
“这几天客户定得多,早上六点就开始忙了,一只羊得烤3至4个小时,不能生、也不能糊,要外焦里嫩、香酥可口。”许连学说,“烤全羊得有耐心,均匀翻转,勤刷料,虽然烤制设备现在更新了,但我们对客户的服务品质一点都不能打折扣。”
经过许连学的精心烤制,一只只选料精、味道鲜、口感嫩的烤全羊便上了食客餐桌,引得不少食客连连称赞。
山羊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临泉县地处皖豫边界,养殖山羊历史悠久,可饲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原牧场”。2023年,临泉县羊存栏45.73万只,出栏84.29万只。
近年来,临泉县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充分开发临泉白山羊品种资源,积极开展“皖临白山羊”新品种培育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皖临白山羊”核心育种场和扩繁场6家,“皖临白山羊”核心种群数量突破1万只。
除了品种培育外,临泉县还下大力气开展政策扶持,“真金白银”发展“皖临白山羊”产业:支持繁育基地建设,每场每年最高奖补100万元;支持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对新创建为国家、省、市级规模的畜禽养殖示范场生产主体,分别一次性奖补20万元、15万元、5万元;对当年取得省级及以上资质并正常开展保种工作的“皖临白山羊”保种场,每个保种场一次性奖补30万元。
此外,临泉县还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不遗余力推行县域畜禽养殖粪污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模式,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带动秸秆转化年增收2亿元以上。
乡村振兴路上,白山羊逐渐成为带领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头羊”。为了推动白山羊产业发展壮大,临泉县提出,到2027年,“皖临白山羊”种群将达5万只以上,临泉白山羊群体达20万只以上,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200万只以上,年出栏商品肉羊120万只,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