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村委 合力促案结

版次:A02  2024年08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记者 廖凌云 通讯员 连星星)基层自治组织熟知地理和人情风俗,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巨大优势。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田家庵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在处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与滁州市定远县某村村民委员会通力协作,完成了入户送达和案件调解工作,最终该案被告主动履行全部案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据悉,原告王某与被告张某经朋友介绍认识,2023年5月,张某通过微信向王某借款并承诺一周内偿还,但到期后张某以种种理由推脱,拒不还款,更是将王某微信、电话拉黑。王某多次催要未果,遂诉至法院。因王某对张某的身份信息并不了解,只知道其姓名、电话和大概住址,立案后张某又拒收诉讼材料,玩起了“消失”,案件陷入僵局。

法院干警前往王某提供的地址,寻找张某下落。经多方打听,最终找到张某所在的村委会。从村委会了解到张某的身份信息、居住地址、家庭成员和经济情况后,干警顺势邀请村委会成员一同上门调解。

面对张某的百般推脱和逃避,法官从证据、诉讼成本、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执行风险角度进行充分释明,使张某认清现实,明白不履行法院裁判的严重后果;村委会成员则从诚信社会建设、传统美德弘扬方面出发,配合法院督促当事人及时化解纠纷。最终,在情与理的洗礼下,张某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向法院人员致歉并当场履行全部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