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忍而少言,谨慎慢言,话前三思,切勿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此为孔子所说的“讷言”。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实干笃行,多思考,不莽撞行事,即为“敏于行”。
生活中,少说无用的话、多做有用的事、善于思考难题。如此,便能与我们所期待的自己更早相遇。
1
少言慎语,经得住问
《格言联璧》中有言:“讷能屈辩,逢喑者而仪秦拙于词。”
正所谓:“智者,慎言;愚者,乱语。”无用的话,只会越说越令人生厌;良言妙语,则会一语点醒梦中人。
战国时期的赵括是个悲剧性历史人物,他率四十万赵军与秦军交战于长平,结果全军覆没,自己战死于疆场,也导致麾下将士被坑杀,留下“纸上谈兵”的千年话柄。思古鉴今,赵括的悲剧在今天也当引以为戒。
空谈,历来是处事大忌。赵括的纸上谈兵,是把打仗停留于纸面上,执着于口舌之争,却不重视实战,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相反,汉初名将韩信,少言多行,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屡建奇功。他不把时间浪费在空谈上,而是凭借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
一句妙言,胜过万句争辩,一个人的厉害,从不随便说开始。
《穷理查智慧书》中写道:“知道的不全说,见到的不乱说,生活就会很舒心。”话语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言语不在少,而在于恰逢其时。
真正厉害的人,能少说就不多说,说出的话都有分量。少说,是一种艺术;不说,是一种智慧。
2
实干笃行,耐得住苦
看过这样一句话:“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真正能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做得不够好,而是止步不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才能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
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对历史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实干精神。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看不到结果而停滞不前,习惯用“明天再说”来麻痹自己。但要知道,彼岸的风光,只有跋山涉水的人方能身临其境,犹豫徘徊的人永远看不见。
很多机会其实并不遥远,只是我们停留在安逸区不愿争取。越是纠结于行动的必要性,就越是难以迈开那一步。
善于行动者,从来不怕道路的曲折。他们深知,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不是等待出来的。
原地踏步,只会让问题堆积如山;勇敢前行,才能体验一路的酸甜苦辣。
坐着等待,都是问题;行动起来,全是办法。
3
深思熟虑,扛得住难
曾在电影中听过一句话:“花半秒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蛮干者遇难事便拼尽全力,最后却无功而返;巧干者遇阻碍则三思而行,反而能满载而归。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在战略上却显得过于刚愎自用,缺乏深思熟虑。他常依靠蛮力来解决问题,而忽视战略上的布局与细节上的考量。在垓下的寒风中,这位昔日的霸主只能黯然落幕,空留遗憾。
与项羽相比,刘邦在战略上更加灵活多变,他能够看透时局的本质,分析敌我形势,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策略。正是这种巧干的精神,使他在多次危机中化险为夷,取得最终胜利。
没有深度思考的盲目蛮干者,只会低头走,不会抬头看。而善于深思熟虑的人,遇事谋定而后动,总能拨云见日。
有时,事物在结果上的差距,不全在于努力的程度,还在于思考的深度。
少说空话,言出必行;多做实事,步步为营;善于思考,化解疑难。
在积极实干中,实现能力精进;在深度思考中,获得认知升级。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