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星 付莉荣 摄影报道
在淮南市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铜鼎。这件铜鼎与一般足部比较粗壮、耳部比较肥厚的楚式鼎有所不同,它的三足比较细长,耳部比较单薄,有着“越式鼎”的风格。
据市博物馆讲解员黄鸣玥介绍,这件战国时期的越式弦纹铜鼎于1992年11月出土于当时的唐山乡(现淮南市谢家集区唐山镇)第三砖厂。
据了解,在1992年12月12日, 市博物馆获悉唐山乡第三砖厂发现了文物,便派人前往开展调查、征集工作。该砖厂位于唐山乡邱岗村附近,与寿县毗邻,西南距寿县县城仅3公里。
1985年,文物普查时确认这一带是淮南市古墓葬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1992年11月份以来,砖厂在施工中,多次发现古墓葬,当地民工和村民私自进行了挖掘。墓葬均系小型土坑竖穴木棺椁墓,由于破坏严重,其形制与结构无法确认,现场残存少许朽木及五花土、白膏泥,有的文物出土后已流入当时的寿县九龙乡境内。调查人员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 追回了部分出土文物,计8件,其中青铜器5件、玉印章2枚、陶器1件,形制相同,大小不同。
这件越式弦纹铜鼎通高19.9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19厘米,重2240克。铜鼎浅扁圆腹,细高足,足上有削棱,盖顶上一小环扣衔环,盖上有三卧兽形纽等,具有较明显的战国晚期文化特征。铜鼎底部有黑色烟炱痕迹,表明曾用于烹饪。鼎内可能放置猪、鸡、鱼、青蚶等食材,直接用于烹煮。
据了解,铜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也用于祭祀。再后来,被赋予了神圣色彩,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朝历代,尤其是夏、商、周时期,鼎的使用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关。例如,夏禹铸造九鼎,象征着九州的统一和国家的稳定。同时,它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会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另外,鼎也是社会地位的标志。“一言九鼎”等成语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承诺。此外,鼎还是吉祥与昌盛的象征。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随着大量铜鼎的出土,它们也成为文明的见证与文化载体,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
黄鸣玥介绍,所谓“越式鼎”,即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一种形制比较独特的铜鼎。这种鼎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三条相对比较细的足,多为棱锥状和兽蹄柱状,并且这些足普遍呈外撇状态。这些鼎被大量发现在古代越族的墓葬中,也就是南方的百越地区,故称“越式鼎”。根据吉林大学周冰《越式青铜鼎研究》一文所说,越式鼎主要分为有盖、无盖和盘口三大类。越式鼎通常为深腹设计,便于烹煮食物;附耳设计,方便拿取;三足瘦细且外撇,形成独特的造型。
铜鼎上的“越式弦纹”通常指的是器物表面上刻出一道道凸起的弦纹,这些弦纹通常呈平行排列或环绕器物一周,起到装饰和增强器物立体感的作用。
黄鸣玥介绍,越国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所灭,加之该铜鼎盖部为楚式风格的三只小兽,但是底部的三足却为越式风格的细长足,由此可推断出当时楚越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标准的越式鼎足比较细长,而且耳朵比较单薄,楚式鼎耳朵非常肥厚粗大,足呈现的是蹄足的状态,比较粗壮。这件铜鼎算不上典型的越式鼎,它的耳朵与楚式鼎有点像,它的盖子部分是有三个小兽,而三个小兽这种样式其实是符合楚式鼎的风格的,并不符合越式鼎的风格。”黄鸣玥表示,“所以,我们合理进行一下推测,当时楚国灭了越国后,可能俘虏有越国的工匠,这些工匠来到楚国,在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熏陶下,制作出了不仅有楚式风格,也有越式风格的这样一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