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面党旗从这里升起

本报记者 苏国义 黄欣茹 江峰 摄影报道

版次:03  2024年09月30日

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内场景

小甸集特支成员雕塑

小甸集特支纪念馆

瓦埠暴动场景雕塑

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国庆节前,在寿县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里,声声入党誓词不绝于耳。

这里,作为安徽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和光辉的斗争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早期奋斗历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寿县的一批有志青年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办新学、创报刊、发文章、结社团,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革命的火种在小甸的播撒奠定了基础。

1922年春,在上海学习的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三人经时任团中央总书记的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他们奉派回乡,以小甸集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联系在外地入团并在假期回乡的学生,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团中央领导。随后,他们又立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甸集小组,因小组是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三人组成的,又被称为“二三同志的组织”。

他们把进步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学生会、农会等组织开展集会,宣传发动群众,并发展方运炽、曹练白等人加入党组织。1922年,全国党员人数195人,其中寿县就有6位。随着党员人数增多,革命队伍壮大,在寿县建立党组织条件日渐成熟。

192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在寿县小甸集小学的一间茅草屋里,同志们拿出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红色绸布和黄色颜料画下了安徽第一面党旗。这面党旗和今天的党旗不太一样,在镰刀斧头的上方多绘了一颗闪亮的五角星,虽然不同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党旗下,党员们纷纷举起拳头庄严宣誓。就这样,1923年冬,中共小甸集特支在小甸集小甸小学悄悄成立,这是安徽省成立最早的党组织,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当时,曹蕴真任支部书记、徐梦周为宣传委员、鲁平阶为组织委员,成员包括薛卓汉、方运炽、徐梦秋、曹练白、陈允常。特支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早期革命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后,当地群众有了主心骨。在特支的领导和影响下,小甸周边、瓦埠湖畔反压迫、反剥削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特支成员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为农民争取利益。同时,他们还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唤醒农民的阶级觉悟,为革命斗争积蓄力量。

瓦埠暴动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次。1931年3月27日,时任中共巡视员的方运炽回到寿县,在瓦埠上奠寺召集寿(县)、凤(台)、阜(阳)三县联席会议,宣布成立皖北中心县委,并以寿县正阳关为皖北中心县委根据地,管理寿县、凤台、阜阳、颍上、太和、沈丘、固始、新蔡、息县9个县的工作。会议将要结束时,瓦埠党支部书记王汉平报告寿县县长带领七八十名军警到了瓦埠。会议认为,这是夺取敌人武器,发动游击战争的机会。

1931年3月30日,3400多名起义队员涌向瓦埠街头,逮捕了10多名地主豪绅,一些未被捉住的地主豪绅则纷纷前来缴械。与此同时,中心县委还发动群众收地主家粮食。这次起义共缴获长短枪130余支,收粮200余石。起义震惊了附近的地主武装联庄会,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向起义队伍发起进攻,劣势下,起义失败。

虽然这些起义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但它们在政治上、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们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锻炼了革命队伍,为党在寿县领导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小甸地区更是涌现出了一批批英勇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篇章。

小甸作为安徽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其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小甸镇于2013年在镇东街建成了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纪念园包括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寿县革命烈士陵园、廉政文化园和党旗文化广场等。每逢重要节日,这里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安徽第一面党旗的革命精神在这里获得更广范围的传播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