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趣谈

版次:A06  2024年10月15日

筷子源于中国,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音jiā,木制的夹子、筷子),汉代时称“箸”。《礼记·曲礼》中记载:“羹之有菜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之后由于人类智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箸也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木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箸,一直沿用到明清,明代开始称“筷”。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对应天圆地方;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筷子看似简单,但使用时有很多讲究。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使用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忌讳用筷子指人,忌讳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忌讳将筷子插在食物上,忌讳将筷子颠倒使用等。

古往今来,诞生了众多妙趣横生的咏筷诗歌。如“姐妹二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又如“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生不能见爹娘”。再如“出身山野入厅堂,不见餐桌不起床。百姓王侯频握手,人间美味它先尝”。《魏书》中收录了这样一则谜语诗:“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这首诗使筷子人格化,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咏箸》诗云:“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真是构思奇巧、妙趣横生。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则为筷子唱了一首“无私奉献”的赞歌,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