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保健,这些误区请绕行

版次:A04  2024年10月16日

秋季宜冻不宜捂、秋季进补多多益善、解秋乏就要多睡觉……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秋季养生“秘诀”。然而真的人人都需要秋冻、贴秋膘吗?中医专家认为,中医养生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各种养生方法都应辩证地看待,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果走入误区,养生不成反可能伤身。

1

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医生:盲目进补反伤身

一些中老年人很注意秋季进补,天气转冷后,食补药补就齐上阵。有人进补后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但是有些人,身体却越补越虚了;还有的人进补后嗓子痛,甚至流鼻血。这是什么原因?

医学专家指出,秋天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也要根据个人体质,科学进补。尤其是身体虚弱和年纪大的人进补时更应注意,不宜盲目大补。因为体质虚弱的人,往往不能承受大补之品,进补后易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吸收机能,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可能引发疾病。

对于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消瘦、食欲不好的人群,建议常吃银耳、百合,可润肺生津、提神、益气。有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者,大都肺阴较虚,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对于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建议吃芝麻、黑豆。对于虚劳、五心烦热、消瘦、咳嗽不止的人群,进补可吃些乌鸡、黑枸杞。

2

深秋天冷要多泡脚?

医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泡脚

进入深秋季节,天气开始转凉,一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手脚冰凉,所以用热水泡脚养生便成了一些人的习惯。俗话说“养生先养脚”,脚部的穴位是最多的,通过热水泡脚可达到养生的目的。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泡脚养生,有些人长时间泡脚反而会加重病情。

专家指出,对健康人群来说,天冷时用热水泡泡脚是不错的保健方式,温度的增高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这样的养生方式。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极易被烫伤。另外,水温高易引发足部感染。此外,静脉曲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

3

“春捂秋冻”能强身健体?

医生:有些人群别盲目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科学的“秋冻”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但是,年老体弱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的人群,是不适合“秋冻”的。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群,比如老寒腿的患者,长期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更要注意保暖,别盲目“秋冻”。另外,即便是健康人群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秋冻”,不能过度地为冻而冻。

寒露过后,已到深秋,身体有三个部位尤其要保护好,它们是肚脐、后背和双脚。肚脐又称神阙穴,内通五脏六腑。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若其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双脚如果着凉,会大大降低人体抗病能力。患有慢性胃病的人群,深秋时节更应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除了外部保暖外,内部保暖同样需要注意。不宜再贪食寒凉之物,否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直接影响秋冬阳气的敛藏,不利于身体健康。

4

解秋乏就要多睡觉?

医生:睡太多可能加重疲倦

俗语说“春困秋乏”,秋季是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的过渡时期,在阴阳转换的时节中,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比如秋乏。秋乏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

有时,秋乏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多睡觉来缓解秋乏,但有时反而越睡越感觉疲倦。其实,防秋乏最好的办法不是多睡觉,而是适当锻炼。运动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赶走秋乏,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如果强度太大,反而会加重人体的疲惫感。寒露时节过后,秋高气爽,可走进大自然,做些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等,既能收敛心神,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

另外,秋分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5

输液能防血管堵塞?

医生:防动脉粥样硬化才是基础

最近,68岁的吴大爷参加单位退休职工体检后,医生告诉他脑血管堵塞的情况和去年相比有加重。吴大爷告诉医生,自己每年秋冬时节都会去输液,通通血管,怎么血管堵塞的情况会更严重呢?通过对吴大爷生活方式的询问,医生发现吴大爷长期饮酒,每天烟不离手,高血压控制得也不好。医生说,这些因素都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单纯输液并不能预防血管堵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

医学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短期输液冲一冲血管,既不可能将血管冲软,也不可能清洗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不可能消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