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胃“消气” 中医办法多

版次:A04  2024年10月22日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强度高,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胃胀气发病率非常高。胃胀气会使人全身不舒服,不思饮食,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胃胀气是可以调理的,中医采用内外兼用、食药同施之法,颇见功效。

寒食伤胃

本证外感寒邪,过食生冷之物,导致寒凝于胃,胃中阳不展,气机阻滞,胃失职。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舌苔白滑,脉弦迟。治则当以温胃散寒理气为法,可选食附理中汤(临床经验方)加味,以收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效。

肝胃不和

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证见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选加味逍遥散,以达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效。

肝郁胃热

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传化之职,内生湿浊,郁而生热。热居胃腑常因七情或饮食不慎而诱发,临证所见胃痛时轻时重,胃脘部灼热,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治则泄肝清热和胃,方加味化肝煎,可实现疏理肝胃气机而止痛。

脾虚胃寒

本证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临床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则益气温中,散寒和胃,方选香砂理中汤加味,可收益气、温中散寒和胃之效。

气滞血瘀

本证多见于胃脘痛日久不愈,气血滞而不通,胃以疼痛为主。痛而有定处,如针刺,胃脘饱闷似有物顶住之感,舌质青紫,脉细涩,当以理气化瘀止痛。方选金铃子散合膈下逐瘀汤,可起到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中医外治方法多

对于胃胀气的诊疗,除了到正规医院接受系统治疗外,还可以采用如中医外治法、饮食疗法等,亦能收到一定效果。

腹部穴位按摩

用中指分别按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每穴1~3分钟,以感觉温热舒畅、打嗝或排气为好。

掌摩腹部

以掌心置于胃脘部或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摩腹3~5分钟,以透热为度。然后稍用力下压腹部10~20次。

点穴

点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丰隆等穴。每穴1~2分钟。点按后宜用揉法,避免气血积聚。

热敷

腹部发凉、腹胀、便溏、喜暖喜按者可用热水袋、热水瓶等发热的物体置于腹部,以温经散寒,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气体排泄。

灸法

用燃烧的艾条或艾灸盒对准相关的穴位,进行熏烤,或用姜片置于中院、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相关的穴位,再用燃烧的艾绒置于姜片上熏烤,可起到温经散寒、扶助阳气等作用。

用药膳调理胃胀气

出现胃胀气的症状,首先需要调节自己的饮食,少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尤其是有消化不良胃胀气者,需要食用一些理气通肠的五谷果蔬,不能食用未煮熟的洋葱、紫甘蓝、土豆、芋头、红薯等,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豆类食品一定要煮熟烂了再食用;乳制品很容易胀气,要避免食用。此外,中药药膳对胃胀气有非常好的疗效,推荐3种药膳方。

鸡肫皮煎酒曲

腹中胀气、胃中堵塞、不思饮食者,可用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可使胀气消除、食欲增加。

橘皮茶

取新鲜的橘皮50克,将其撕碎,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泡,当茶饮,对轻微的胀气颇有疗效。若无新鲜橘皮,可去药店买6克陈皮泡茶饮服,也有一定功效。

山楂麦芽汤

生山楂、炒麦芽各15克,水煎2次,每日分2次饮服,连饮数日。食积不化、胀气持续者服用,能较快消除症状。

巩盛况

中医分五型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