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刘备,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偶像派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些经典甚至刻板的形象,是被立场不同的史家、文采飞扬的文人、情感朴素的百姓共同塑造出来的。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脸上,被涂抹了一层又一层个人与时代的色彩。
近日,张佳玮新书《三国气度: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出版,这本书中,作者将涂抹在三国人物身上一层层的色彩卸去,还原三国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全书以“英雄”“成败”“渔樵”“笑谈”为四个主题,或评点历史人物,或新解历史事件,或探讨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将古今各种通俗作品做当下的解读。
三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星汉灿烂的时刻。资深三国迷张佳玮,读史观影三十年,完成了从“三国演义爱好者”,到“三国历史爱好者”的转变。辨析历史与传奇,理解同情人物形象的流传演变,成为他钻研三国的乐趣:“我想把脸谱化的三国群英,还原成普通的人。”在众多三国作品中,张佳玮写作的三国作品有独特之处,他关切当下的社会心态,将历史、小说、电视剧甚至网络游戏顺手拈来,以畅快的笔调知人论世。
《三国气度》中,酷虐变诈的曹操,仍有一颗任侠之心;少言寡语的刘备,也有快意抒情的一天;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算是求仁得仁;五子良将的不同性格,带来了不同的命运;蜀汉五虎的仁厚侠气,历千秋百世而不衰……
张佳玮认为,《三国演义》小说有一个很微妙的结构。历史上所谓后汉三国,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三国归晋,一共96年时间。但《三国演义》前34回讲了黄巾起义、官渡之战等前30年的故事;从34回一直到107回,70多回讲了27年的事情,就是从诸葛亮出山到星落秋风五丈原;最后的13回讲了后面40年的故事。所以《三国演义》的结构就是前面铺垫背景,中间几十回塑造主角,主角去世后就尽快收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悲剧结尾,主角并没有成功,最后三国归晋是一种萧然的感觉。”
张佳玮还分享了他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读《三国演义》时,觉得诸葛亮神通广大,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初看《三国志》会有一点心理落差,因为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但是读了更多历史后,反而更加佩服诸葛亮,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完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比小说里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更了不起。
历史的有趣之处是,虽然五丈原司马懿似乎赢了诸葛亮,但时间到了东晋,司马懿的后代简文帝写遗诏,希望权臣桓温以诸葛亮的方式辅佐新君。来自对手的肯定,才是真正的肯定。
张佳玮谈道,《三国演义》许多段子是《全相三国志平话》来的,面向的是通俗读者。“以臣道行君事而不失礼”,身为蜀汉实际统治者十余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在通俗小说里很难描写。“既然诸葛亮归刘备后,文治武功无法在小说里体现,那就简化吧:于是《三国演义》就安排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水淹白河,就让他草船借箭借东风,就让他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就让他智激黄忠妙算汉中,就让他火烧藤甲兵,就让他妆神割麦,甚至什么七星灯续命、安排马岱斩魏延……”
张佳玮认为,这种“夸歪了”的小说套路,也很常见。比如历史上岳飞治军得当用兵如神,评书里就说他手舞一杆枪爱华山击败金兀术。比如历史上徐世绩善于用兵,评书里就说他是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比如历史上秦琼明明是万军辟易的猛将,评书里就说他人缘好、卖马、闹花灯、上瓦岗、四骑奔唐。比如包拯只做过一年半的开封府尹,但大家就爱想象他每天审案断案,连绵不绝……将一个历史形象朝普通读者可以理解的通俗形象推演,是历来小说极常见的套路。诸葛亮作为军师智者的形象,在民间远胜过他的贤相形象,只能证明这种套路生命力有多强。
关于网络上流行的诸葛亮骂死王司徒“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等鬼畜二创作品,张佳玮也有自己的理解。只看《三国志》的话,会觉得曹魏最厉害,蜀汉和东吴都是割据政权。再看西晋时期为《三国志》作的注,会发现蜀汉的地位高起来。到了宋朝,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记载,小孩听人说书,听到刘备赢了就笑,听到曹操赢了就不高兴,“可见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明代的《三国演义》完全是蜀汉做主角。到了现在,各种游戏、漫画,都是把蜀汉拔得很高。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比起成王败寇,还是希望看到仁厚侠义的故事。
张佳玮认为,这一环接一环的加工,使得书中人物和情节越来越鲜明。1800年来,三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二创,有的二创比三国正史还要动人,因为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某些不美好事物的鄙夷。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