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商圈诊室”为上班族筑起心灵港湾

版次:04  2024年10月29日

走进远东国际大厦,一楼角落有着能让人放松心情的一隅。周五下午,郑女士用了整整一小时“满血复活”,这一次咨询治疗,让她对如何与面临升学的孩子沟通有了新想法。

在职人群长期以来在健康管理中稍显“弱势”。2021年5月,为了给在职人群筑起一座心灵港湾,上海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将第二门诊部选址在天山路商圈,同时冠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心理咨询中心”,真正在院墙之外将心理服务端口前移。

“有时候,踏进‘600号’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但如果在熟悉的生活圈内就能有人‘拉一把’,对我们是莫大的帮助。”郑女士坦言,如果有更可及的专业精神卫生医师,许多情绪的小疙瘩就不会成为心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如今在上海,“1+16”的市区联动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建设逐步夯实,长宁区精卫中心便是在分级诊疗适应差异化发展需要、功能错位互补上探索这座城市的精神健康网。

让郑女士逐渐敞开心扉的,是一次次的亲身体验:这里没有“患者”,只有“来访者”;不叫号、全预约、严格保证就诊时长;沙发、绿植搭建的沟通区软化了紧绷的情绪,让私密性在细节中展现。“近年来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和知晓度变高,但不少人对精神卫生机构仍有误解。正因如此,商圈楼宇的可及性、便利性好,双方都有足够空间、时间进行情绪表达,市民接受度更高。”精神科心理治疗师顾俊杰说。

像郑女士这样因失眠焦虑表征困扰前来的市民不在少数。除此之外,初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患、青春期孩子等也是咨询服务的对象。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静洁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市通过同质化质量管理,构建三级网络防治体系,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优化医疗资源,为居民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第二门诊部,有从社区‘1+1+1’平台转诊而来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也有通过家、校、医合作推荐前来咨询就诊的学生。打破‘精神卫生中心就是看精神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普及给更广群体。”

自2021年开设以来,门诊部接待量逐年攀升,最近的周六上午,张静洁几乎都能约满4位来访者。“今年单月接待量最高峰达98人次。”据统计,2023年较之前整体增长80%至85%,今年9月同比增长50%,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活动也逐步开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院长沈颉说,“我们将持续扩大心理服务半径,助力人群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来源:解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