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模式让流浪救助更有实效

版次:02  2024年11月21日

本报讯(记者 李严)11月20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局以市级救助管理机构为区域中心站点,2个县级救助管理机构为非区域站点,辐射6个市辖区,形成“1+2+6”救助管理工作格局,并通过改革赋能,利用智能化的技术等手段,实现各方力量及时发现报告、快速开展救助服务,提高了救助工作的成效。

据介绍,市民政部门加强与公安、城管、数据资源部门合作,建立了街面流浪乞讨救助视频巡查发现工作机制。线上依托城市大脑视频融合共享平台、数字城管平台等第一时间推送救助信息,确保及时救助。线下由救助信息员不定期对车站、商业区、废弃房屋等重点区域巡查,做到“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今年以来,市民政部门共救助280人,其中未成年人27人,发放救助物资303份,受理并办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流浪乞讨类问题58起。

市民政部门持续开展寻亲工作,建立身份快速查询机制,对无法查明身份的滞留人员,工作人员通过经常与其接触、交流,采集其叙述内容,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并及时甄别核实。同时,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淮南日报等多个平台,及时发布寻亲公告,扩大信息覆盖面。同时,开展滞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落户安置工作。今年以来,已为9名身份信息不明的受助人员查明了身份信息,并护送他们平安返乡与亲人团聚。

对于救助返乡人员,市民政救助管理机构及时将受助人员信息通报给乡镇和村,制作源头预防送达书,并对近年来返乡人员开展回访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落实帮扶政策,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

另外,为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市民政局还拍摄流浪乞讨救助宣传片“温暖一座城”,在全市公交车上滚动播放10万余次。同时在出租车投放灯牌宣传,并连续12年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