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躺平式”干部不止于“挪位”

版次:08  2024年11月21日

口号喊罢“唱空城”、拈轻怕重“做样子”、撸起袖子“一边看”、遇到难题“绕道走”……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9月,湛江市麻章区8名“躺平式”干部被调整。(11月18日《羊城晚报》)

公开向“躺平式”干部亮剑并非麻章区独创。为整治个别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现象,近些年各地使了不少招数,或是评选公示“躺平休闲人员”,或是设立“蜗牛奖”将“躺平者”末位示众……无论是此前的各类“票选”“颁奖”,还是如今公开调整、直接给“躺平”干部挪位,各地公开鞭策“躺平者”之举,都显得“辣味”十足。既为“躺平者”敲响警钟,倒逼其“知耻而后勇”;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压力和动力,鼓励全体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选反面典型、抻抻某些干部的“懒筋”,固然能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但也需注意,通过反向激励进行惩治震慑是手段,而非目的。比之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反思干部“躺平”的生存空间何以存在,并通过有效的制度手段加以纠治。追根溯源,某些干部选择“躺平”,既有主观方面动力不足的“不想为”、能力不足的“不会为”,也有客观因素影响下担心犯错的“不敢为”、囿于困难的“不能为”。于前者,通常表现为个别干部自身积极性不强、能力不够,升职无望,索性破罐子破摔;于后者,则是由晋升机制不畅通、正向激励不到位、职责边界不够清晰、任务繁重压力大等因素所致,这方面显然更值得关注。

治理“躺平式干部”,尤须对症下药、分而治之。用好干部选拔指挥棒是其一。就外在动机激励层面而言,要通过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特别是正向激励,让担当有为者、能为者、善为者在干部考核中脱颖而出。建立容错机制是其二。容错纠错机制是锐意进取干部的“定心丸”,有必要通过明确界定容错范围,让基层干部清晰了解容错标准,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调动其干事创业活力。破除形式主义是其三。如果深入街道、乡镇一线走一走、看一看,会发现个别干部的“佛系”思想也与层层下压的任务、纷繁多样的督查考核分不开。就此来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当是破除干部“躺平”怪圈的应然之举。

付迎红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