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回忆中感悟人生百味

版次:A06  2025年01月07日

散文通常被视为抒情的艺术,但好的散文中不仅有抒情,更在情感抒发的过程中蕴藏了作者对于历史时代、社会现实、人生命运、文化背景等问题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丰富的情感结构中,达到状物叙事、情感抒发与自我沉思的和谐统一。颜巧霞的散文集《家的食单》在生动描写家乡各种美食的同时,呈现出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同乡情等情感的美好描绘,融入与美食记忆有关的人物的复杂命运,追溯美食文化的历史底蕴,构建出以美食为基点而无穷广阔的文化和情感阐释空间。

《家的食单》是充满烟火气的书写,写出的是任谁都无法摆脱且浸染其中的世俗一面。细细品读,如同走进主人公温暖的家,如同见证其贫乏却快乐的过往时光。

世俗之首要体现在于亲近自然的采撷,即孩子们因为一日三餐更多地与大自然打这样那样的交道,它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全新的、广袤的、深邃的世界。因为饮食而多年身处其中,其收获之丰厚自不必多言。它们是食材,更是孩提时最生动、最直接、最丰富、最完整的教材。自然是童年时翻阅不完的一册大书,食材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世俗之次要体现在于与制作美食有关的诸多细节,与一个个动作有关。“她把锅烧热,往锅里轻轻抹了一层稀薄的油,然后倒入小鱼干硬炕,炕小鱼干就像炒花生米,锅铲左右不停地挥动翻炒。一刻也不停歇,以防把小鱼干炕煳,等小鱼干变得略有些焦黄,又散发出喷香的鱼的鲜味,就可以装盘了。”抓起一只小鱼干放在嘴里咬,咯吱咯吱的响声发出,脆香咸鲜。这些细节与动作,这些烹饪中的问题,最先牵扯到的是母亲。这是为人母的责任与担当,一个个动作、一种种表情、一份份期待,关注的是家庭的当下,期盼的是家庭的未来。因此,食物即便远不如今日多样,味道不如今日美好,那份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的念想是无比坚定的。它不仅停留于念想,还是早已实现的过往。食物,让人饱腹,提供人体所需之营养,让人从孩童长成大人;附着于食物上的故事、情感、人物,则提供作者从女孩长成大人所需的精神养料。

如果要给这本书取个副标题的话,“童年的味道”是贴切的。当饼香味从厨房飘溢出时,母亲赶紧去灶上,拿出一个黄灿灿的碎米面饼,咬上一口软糯香甜。一颗小小的心,被各种味道、各种温暖包裹着;一颗小小的心,在拮据却充满爱的家中蹦跳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一道道原汁原味的菜肴中感受着鲜香,如竹子般拔节生长着。

来自家的食单,注定传递出不绝如缕的暖意,散发着绵绵不断的情意。具体来讲,是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爱,是母亲对父亲的体谅,是父亲对家庭的担当,是爷爷的疼爱,是表姐是舅舅舅妈是小姑等亲人的陪伴与守护,是婆婆与公公的关心。这份爱并不仅仅意味着给予丰盛的食物,更指向食物背后的体贴、理解、关怀。

因此,怀念以前的吃食,同时是在怀念那份细细经营、慢慢传递的母爱,怀念无处不在的亲人之爱。青椒炒肉丝、清炒茼蒿、丝瓜炒鸡蛋、毛豆炒肉丝、咸菜烧野田鸡、慈姑烩五花肉等菜肴是普通的,也是珍贵的。其实,更怀念的是那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食单或菜谱。在家中厨房里展示的烹饪技艺水平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的专业程度,确乎不如厨师。可是,专业厨师是商业的,利益的,谋生的。而家中的美食,则是比山高、比海深之爱的传递。只要生命还在,这份食单绝不会褪色。如此说来,对颜巧霞来讲,《家的食单》是爱的见证与留存;对众多读者来讲,《家的食单》是榜样与启发。不必形成文字,只需在回忆里细细搜检,家的暖意、亲人的面容、那些琐碎的点滴就会一股脑儿在心中浮现。

颜巧霞的散文虽然重点表现了对童年记忆和家乡美食的细腻书写,但并非一味地拘泥于状物摹味,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拓展文本的表达内容,与作者个人的阅历、社会个体的生存现实以及历史文脉中的美食传承紧密融合起来,于美食描写中蕴含人生百味,也提升了作品格调,塑造出多元的文化阐释空间。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