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俱可喜 皆是好时节

——回眸淮南被授予“二十四节气之城”

版次:04  2025年01月09日

非遗传承人柴现修通过寿州大鼓书说唱二十四节气文化。

淮师附小山南第十五小学文艺节目《二十四节气歌》。

2024年9月20日,“中国天气”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秋分节气发布会在我市成功举办。

本报记者 廖凌云 摄影报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24年9月20日,“中国天气”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秋分节气发布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大会上,我市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创新地,以浓厚的节气文化、丰富的节气民俗、鲜明的节气气候以及特色节气物产等特征成功获得“二十四节气之城”授牌。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了市气象局相关负责同志,一起回眸我市“二十四节气之城”的申创之路。

“二十四节气之城”,沉甸甸的七个字,体现了淮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彰显了淮南与自然节律的紧密联系。我市申创节气之城的优势有哪些?从古至今,淮南一直与二十四节气有着不解之缘。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先民以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见微知著、观候知节,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最早完整记载于《淮南子》一书。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和应用发展力度,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市现有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楚淮文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长期开展对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与应用发展系统性研究。在淮南民间,与节气相关的部分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如立春“打春牛”、端午安丰塘龙舟赛、夏至正阳关迎水寺祈福、秋分打火把等,传统文化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我市申创节气之城有哪些创新做法?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祥地,2023年12月,我市启动节气之城申创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气文化传承保护和节气之城申创工作,成立了高规格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调度会,推进申创工作的开展。我市科学统筹规划,印发《淮南市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暨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淮南市气象暨环保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推动节气与产业融合发展;谋划节气之城重点产业项目,积极打造二十四节气展示馆,二十四节气文化非遗传承、科普、研学、应用、物产基地。

据市气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申创节气之城工作开展后,工作专班组织相关单位、学者、专家充分挖掘节气资源禀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协助编写了10万余字的《节气之城技术评价报告》,从科学和文化角度挖掘我市节气风物、时令美食、民间风俗背后的内涵与价值,为申创“二十四节气之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6月24日,淮南高分通过“二十四节气之城”专家评审,成为全国首个同时获得“立春之城、夏至之城、秋分之城、冬至之城”的城市。

接下来,我市将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智慧、时代价值,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科普活动,大力研发多业态的周边衍生产品,持续讲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故事,高质量打造节气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