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闻迪
老话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腊八之后,“办年货”这件大事就被提上了家庭日程表。家家户户都开始忙起来,商场、超市、菜市场几乎每天都熙熙攘攘,人们把大包小包的年货拎回家,家家阳台上陆续挂出香肠、咸肉。阳光下油汪汪的,看得人垂涎欲滴,连麻雀都被吸引过来了,转起了“偷嘴”的念头,惹得主人家隔几分钟就要到阳台上张望一下。
结婚之前,办年货这件事用不着我操心,有了自己的小家后,就不能不把它搁在心上了。记得结婚的第一年,还是老公提醒我该准备年货了,我也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于是两个人一起上超市杂七杂八买了些东西回家。渐渐的,我就知道年货该怎么“办”了,老公也夸我越来越有“当家主妇”的样子了。年货无非分为衣、食、用、礼几个部分——
衣,过去生活贫寒,大人小孩一年到头都难得添上一件新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家中长辈才会为孩子们准备一身新衣服,哪怕添置一件棉袄也是好的。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想穿新衣随时都能买,用不着非得等过年。
食,这可是办年货的“重头戏”。过去,家中长辈肩扛手拎、用自行车驮,一趟趟地往家里运送大米、白面、肉类、蔬菜……每天都有新鲜东西进门,喜得小孩子兴奋不已。尺把长、活蹦乱跳的鲢鱼和鲤鱼养在水盆中,肥胖神气、毛色油光的大公鸡和母鸡拴在院子里,等过年那天招待客人,也为自己“壮壮门面”。过去没有冰箱,家庭主妇们得想方设法把肉保管好,一般都是拿盐码上,挂到窗户下、晾衣竿上。一边拾掇一边盘算着:除夕夜,大白菜熬肉是一盘,萝卜红烧肉是一盘,土豆炖肉是一盘,还有韭菜猪肉饺子、韭黄豆干包子,再买些瓜子、小糖、麻花之类的零食哄哄小孩子。这么多好吃的,被家庭主妇收在不透气的饼干桶里,搁到高处,叮嘱孩子们:“等过年再吃。”于是孩子们像馋猫闻到了鱼腥味,仰头看着饼干桶“望洋兴叹”,那情形又可笑又可怜。如今买食品也不需要粮票了,商店里物品琳琅满目,想吃什么随时都能买,平常日子不亚于过年。办年货,到超市走一趟就行了。超市过节期间照样营业,不用担心买不着东西。菜市场里,蔬菜、水果、肉类、鱼虾……应有尽有,新鲜、丰富。打招呼问好声、讨价还价声、鸡叫鱼跳声,不绝于耳,交织成一首“新年交响曲”,让人喜上眉梢。拎着精挑细选的年菜回家,路上遇到熟人,寒暄一番,三句话不离“年货都办齐了?”“差不多了,还差点配菜。你家呢?”“也是。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天天赛过年,也不像过去那样巴望着过年了!”……说笑声中洋溢着满满的喜气。
用,大年下,窗花、年画、红灯笼、元宵节用的花灯……都得备齐。过去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五角、一元,挑一张新的,直接给就行了,顶多撕张红纸裹一下。如今一给就是几张“毛爷爷”,用红包装着,红包也是各式各样、精致漂亮。过去春联都是手写,如今亦有电脑打印的,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花灯几乎都不用蜡烛了,电光的、带声音的,五光十色,亮丽极了,挑得人眼花缭乱。
礼,过去生活条件差时,家里当家的一年里头得精打细算、处处用心,才能在过年时为双方父母各办上一份外人瞧着体面、自家用着实惠的年礼,提前送出。夫妻俩挑个晴朗日子,穿得整整齐齐,推着自行车,笑眯眯地出门。自行车后座上,搁着猪头、麻花、白酒、腊肉,那年月,这几样东西就是最好的了。遇见熟人就停下来,聊几句。我妈贤惠能干,不用我爸操心,还能再加上两条大鲢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让我爸脸上格外有光。如今送年礼不用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了,主要是为老人的健康着想,什么对身体好就送什么——蜂蜜、桂圆、大枣……儿女们的孝心包含在这份“年礼”里。
如今办年货还有一个渠道——网购,鼠标一点,送货上门,方便、快捷。那份期待快递的心情,让“年”别有一番滋味。